时间: 2025-04-27 14:2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5:11
挽象山先生
王有大 〔宋代〕
笃学光前哲,知言众所迷。
学同颜氏好,功与孟轲齐。
献替心弥切,藩经政可稽。
儒官俨遗像,垂范逢江西。
这首诗表达了对象山先生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诗人称赞他是笃学的先哲,深知人心之惑。他的学问与颜氏相当,成就与孟子并驾齐驱。诗人心中对他的追思愈发深切,认为他的学识和政治才能值得后人借鉴。他的儒家形象在江西地区依然受到景仰,影响着后人。
作者介绍:王有大,南宋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对象山先生的追悼之时,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贤者的怀念,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文化追求和道德观。
《挽象山先生》是一首充满敬意和怀念的挽歌,诗人在其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老师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诗的开头“笃学光前哲”,直接点明了象山先生的学识和影响力,展现了对其才德的高度赞赏。接着,诗人提到“学同颜氏好,功与孟轲齐”,把象山先生与古代两位伟大儒者相提并论,显示出他在学术和道德上的卓越地位。
诗的中后部分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象山先生的追思之情,通过“献替心弥切”展现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失去良师的悲痛和敬仰之情。同时,“儒官俨遗像,垂范逢江西”则强调了象山先生的影响力在当地的延续,影响着后人的道德追求和治国理政的思想,诗人用这样的方式将对老师的怀念与对其思想的继承紧密结合。
整首诗不仅是对一位贤者的悼念,更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尊重。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知德者的敬仰,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光前哲”指的是谁?
诗人将象山先生与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儒官俨遗像”中“儒官”主要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挽象山先生》与杜甫的《秋夕》进行对比,两者均表达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贤者的敬仰,但风格和意境各有不同。王有大的诗更多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现实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