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蓦山溪·修行学道》

时间: 2025-05-01 15:10:15

诗句

修行学道,切莫凭婴姹。

只是这些儿,把尘俗、般般不惹。

自然萧索,寂寞与他依,餐残饭,著粗衣,饱暖休相舍。

常从坦荡,守养身躯假。

闲里得真闲,觉清凉、惺惺洒洒。

暗中功行,直待两盈盈,灵明显,做逍遥,师父看来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15

原文展示:

修行学道,切莫凭婴姹。
只是这些儿,把尘俗般般不惹。
自然萧索,寂寞与他依,
餐残饭,著粗衣,饱暖休相舍。
常从坦荡,守养身躯假。
闲里得真闲,觉清凉惺惺洒洒。
暗中功行,直待两盈盈,
灵明显,做逍遥,师父看来也。

白话文翻译:

修行和学习道理,切勿依赖于稚嫩的心态。
只要对这些尘世的事情,毫不涉足。
自然会感到萧索,寂寞与我相伴,
吃着残余的饭,穿着粗糙的衣服,满足温饱便不再追求。
常常保持坦荡,保养身躯如同虚假。
在闲适中体会真正的闲适,感受到清凉的心境。
在暗中修炼功行,直待双眼明亮,
灵性显现,逍遥自在,师父也会欣慰。

注释:

  • 婴姹:指幼稚和稚嫩的心态。
  • 尘俗:指世俗的事务和纷扰。
  • 坦荡:形容心胸宽广,毫无顾虑。
  • 功行:修行的成果和道德行为。
  • 盈盈:形容明亮的样子,表示心灵的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修身养性和道理学习为主题的作品为主。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尘世的淡泊和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修行的思考,强调在追求道理和修身的过程中,要避免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诗作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修行经历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蓦山溪·修行学道》通过简约而深邃的语言,描述了修行者在尘世间的态度与思考。作者首先点明修行的态度,即不要过于依赖幼稚的心态,而是要超脱尘世的纷扰。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贯穿全诗,表现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

作者用“餐残饭,著粗衣”描绘了修行者的简朴生活,这不仅是对物质的克制,更是对心灵的自我洗涤。通过“闲里得真闲”的表达,诗人强调了真正的闲适并非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整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基调是淡泊、清凉,旨在引导读者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的最后两句“灵明显,做逍遥,师父看来也”,更是点明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心灵的明晰和逍遥自在。师父的认可是对修行者的鼓励与肯定,这样的情感共鸣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与温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修行学道,切莫凭婴姹:修行和学习道理,不要依赖于幼稚的心态。
  • 只是这些儿,把尘俗般般不惹:只要对世俗的事务不去干扰。
  • 自然萧索,寂寞与他依:自然会感受到清冷的孤独与寂寞。
  • 餐残饭,著粗衣,饱暖休相舍:吃着剩饭,穿着粗衣,满足温饱就可以了。
  • 常从坦荡,守养身躯假:常保持心胸坦荡,保养身体如同是一种假象。
  • 闲里得真闲,觉清凉惺惺洒洒:在闲适中获得真正的闲适,感到清凉的心境。
  • 暗中功行,直待两盈盈:在暗中修行,等待心灵明亮的时刻。
  • 灵明显,做逍遥,师父看来也:灵性显现,逍遥自在,师父也会欣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简朴比作清静的修行,传达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餐残饭,著粗衣”形成了整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心境的变化拟人化,表现出对内心感受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修行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警示人们要超脱尘世的纷扰,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饭:象征简朴与克制。
  • 粗衣:体现修行者的淡泊与无欲。
  • 清凉: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明澈。
  • 盈盈:象征灵性与智慧的显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修行时应避免依赖于什么?
    A. 聪明才智
    B. 婴姹的心态
    C. 世俗的经验
    D. 书本知识

  2. 诗中提到的“餐残饭”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美食的追求
    B. 物质的满足与克制
    C. 日常生活的琐碎
    D. 社交活动的丰富

  3. “灵明显,做逍遥”的意思是?
    A. 灵性显现,心灵自由
    B. 精神愉悦,身体健壮
    C. 学识渊博,人生顺遂
    D. 生活富足,事业有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哲的《蓦山溪·修行学道》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有对内心情感的探讨,王哲更侧重于修行的过程,李白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哲的《蓦山溪·修行学道》杜甫的《登高》:王哲强调修行的孤独与清净,杜甫则在忧国忧民中体现了人生的沉重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哲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

相关查询

和郦佥事见寄韵 和郦佥事见寄韵 和李经历见寄韵 和蛟峰先生熟睡吟 和夹谷书隐先生寄题蛟峰石峡书院三十韵 和寄可庵卢教谕 和何宁谷韵 和何逢原寄韵 和方耜岩见寄 和方山房韵寄李郎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肝心若裂 团头聚面 标奬 包含星的成语 姬姒 跨州越郡 文章憎命达 豆字旁的字 耒字旁的字 市价 龝字旁的字 习非成是 搢挺 鲜虞 人字头的字 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