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蓦山溪》

时间: 2025-05-07 07:31:25

诗句

晚来寒甚,密雪穿庭户。

如在广寒宫,惊满目、瑶林琼树。

佳人乘兴,应是得欢多,泛新声,催金盏,别有留心处。

争知这里,没个人言语。

拨尽火边灰,搅愁肠、飞花舞絮。

凭谁子细,说与此时情,欢暂歇,酒微醺,还解相思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1:25

原文展示

蓦山溪
晚来寒甚,密雪穿庭户。
如在广寒宫,惊满目瑶林琼树。
佳人乘兴,应是得欢多,
泛新声,催金盏,别有留心处。
争知这里,没个人言语。
拨尽火边灰,搅愁肠飞花舞絮。
凭谁子细,说与此时情,
欢暂歇,酒微醺,还解相思否。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寒气逼人,密密的雪花穿过庭院的门窗。
仿佛置身于广寒宫中,眼前尽是美丽的瑶林和琼树。
美人兴致勃勃,应该是获得了许多欢愉,
轻声细语,催促着金盏,别有一番情趣。
谁知道这里,竟没有人说话。
拨开火边的灰烬,心中的愁绪如飞花舞动。
谁能细细地说出此时的情感,
欢愉暂时歇息,酒意微醺,是否能解相思之苦?

注释

  • 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宫殿,象征着凄冷与宁静。
  • 佳人:指代诗中的女性,通常寓意美好与欢愉。
  • 金盏:金色的酒杯,象征着饮酒的欢愉场景。
  • 愁肠:愁苦的心情,形容内心的忧伤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季和,号西江,宋代词人,擅长写词,风格清新婉约,常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得诗人在写作时常带有淡淡的忧愁与思念。诗中描绘的冬雪与酒宴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冬季寒冷与相思之苦的深刻体悟。开篇以“晚来寒甚,密雪穿庭户”描绘出寒冷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广寒宫,极具画面感与意境。接下来的“佳人乘兴,”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氛围,似乎在这个寒冷的夜晚,美丽的女人带来了欢愉。然而,随之而来的“争知这里,没个人言语”,则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尽管周围有酒有欢愉,却依然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在意象的表现上,诗人通过“拨尽火边灰,搅愁肠飞花舞絮”表达了心中的愁苦与思念,火边的灰烬象征着过去的温暖与欢愉,而飞花与舞絮则象征着心绪的纷乱与不安。最后的“欢暂歇,酒微醺,还解相思否”,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奈的抉择,尽管有酒相伴,但心中的思念依然难以释怀。

整首词在意象上充满了对比与反转,既有冬季的凛冽寒冷,又有佳人的温暖与欢愉,最终却又回归到深沉的思念与孤独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来寒甚:夜幕降临,寒意加重。
  • 密雪穿庭户:大雪纷飞,纷纷飘落到庭院中。
  • 如在广寒宫:形容环境的寒冷与静谧,联想到月宫的孤寂。
  • 惊满目瑶林琼树:眼前的雪景宛如瑶林琼树,描述了美丽的冰雪世界。
  • 佳人乘兴,应是得欢多:美丽的女子在欢愉的情绪中,似乎感受到许多快乐。
  • 泛新声,催金盏,别有留心处:轻声细语,催促饮酒,享受其中别样的乐趣。
  • 争知这里,没个人言语:即使欢聚,却没有人说话,显得格外孤独。
  • 拨尽火边灰,搅愁肠飞花舞絮:拨动火边的灰烬,内心的愁绪如飞花飘舞。
  • 凭谁子细,说与此时情:谁能细致地描绘此刻的情感呢?
  • 欢暂歇,酒微醺,还解相思否:欢愉暂时停止,微醺的酒是否能解开心中的思念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冬季的寒冷比作“广寒宫”,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如“佳人乘兴,应是得欢多”,形成对称美感。
  • 拟人:让“愁肠”有了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冬季寒冷的感受、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爱情的思念,情感细腻而深刻,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雪:象征孤独与冷漠。
  • 佳人:代表温暖与欢愉。
  • 金盏:象征欢聚与饮酒的情景。
  • 飞花舞絮:象征内心的愁苦与思绪的纷乱。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更体现了内心情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广寒宫”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家
    B. 凄冷的环境
    C. 热闹的场所

  2. “佳人乘兴”中“乘兴”的意思是?
    A. 沉醉
    B. 兴致勃勃
    C. 心情低落

  3. 诗中表现内心愁苦的意象是?
    A. 金盏
    B. 飞花舞絮
    C. 瑶林琼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李之仪的《蓦山溪》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但李之仪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苏轼则在豪放中夹杂了对人事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李之仪生平与作品研究相关书籍

相关查询

念奴矫·送陈正言 送人出牧 御阁端午帖子 其十 送太傅相公居留洛宅 西厅 野步 闻劝农二使渡江访胡丞隐居 狎鸥亭诗 秋日江馆喜弹琴羽人至 偶成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四时充美 选开头的成语 刀字旁的字 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提手旁的字 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棕车 一日三岁 斗字旁的字 靡然从风 包含芦的成语 交乱 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至情一往 絶缘 分宵达曙 鼎字旁的字 浅希近求 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