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贺新凉 五月二十五日记事》

时间: 2025-05-04 00:24:08

诗句

久矣齐生死。

便埋身、一抔黄土,等闲间耳。

只惜未能将革裹,孤负平生豪气。

剩一点、丹心无昧。

自此从容归上界,信诗书、沾溉垂危际。

何苟免,我行矣。

钢鸢过尽群呼起。

戴吾头、敛魂收魄,又来人世。

但觉眼前森鬼域,弹片枪痕而已。

炸不了、坚强意志。

以齿还牙终必报,肯投降、屈服非人子。

重誓约,洗兹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24:08

原文展示

久矣齐生死。便埋身一抔黄土,等闲间耳。只惜未能将革裹,孤负平生豪气。剩一点丹心无昧。自此从容归上界,信诗书沾溉垂危际。何苟免,我行矣。钢鸢过尽群呼起。戴吾头敛魂收魄,又来人世。但觉眼前森鬼域,弹片枪痕而已。炸不了坚强意志。以齿还牙终必报,肯投降屈服非人子。重誓约,洗兹耻。

白话文翻译

很久以来我与死别了。这身体就像被埋在一抔黄土里,似乎很平常。我只可惜没有能将我的豪情壮志裹起来,辜负了我一生的豪气。如今只剩下这颗赤诚的心没有迷失。自此我将从容地回到上界,信仰诗书滋润我在危困之际。何必苟且偷生,我已经决定要走了。钢铁的鸟儿飞过,呼喊声此起彼伏。我将头低下,收回我的魂魄,重新回到人世。但眼前只感到满眼的鬼域,只有弹片和枪痕而已。这些都无法炸毁我坚强的意志。以牙还牙,终究要报复,绝不会投降屈服,这不是人子该有的做法。我要重申誓言,洗刷这份耻辱。

注释

  • 齐生死:指的是生与死的境界。
  • 一抔黄土:象征死亡,埋葬。
  • 革裹:指的是用革制品包裹,象征保护或隐蔽。
  • 丹心无昧:赤诚的心没有迷失。
  • 钢鸢:可以理解为战斗机,象征战争。
  • 鬼域:战场或死亡之地。
  • 以齿还牙:以牙还牙,报复的意思。
  • 重誓约:重申誓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前,近代诗人,活动于民国时期。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贺新凉 五月二十五日记事》创作于其经历动荡岁月后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在经历战乱后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理想与信念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生死的感慨、对豪情壮志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归属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挣扎。开头以“久矣齐生死”引出对死亡的思考,随即用“埋身一抔黄土”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置身于死亡的境地,然而诗人并未选择绝望,而是以“只惜未能将革裹”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

“剩一点丹心无昧”,这里的“丹心”象征着忠诚与赤诚,表明诗人内心仍旧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自此从容归上界”,则是对归属和信仰的向往,显示出一种超越生死的从容与坚定。

诗中通过“钢鸢过尽群呼起”描绘出战争的场景,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诗人以“重誓约,洗兹耻”来结束,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强调了誓言的重要性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矣齐生死:长久以来我与死亡并肩。
  2. 便埋身一抔黄土:我的身体就要被埋入一捧黄土,象征死亡。
  3. 等闲间耳:这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
  4. 只惜未能将革裹:可惜我未能将我的豪情壮志包裹。
  5. 孤负平生豪气:辜负了我一生的豪情。
  6. 剩一点丹心无昧:只有这颗赤诚的心没有迷失。
  7. 自此从容归上界:从此我将从容地回到上界。
  8. 信诗书沾溉垂危际:信仰诗书滋润我在危困之际。
  9. 何苟免,我行矣:何必苟且偷生,我已经决定要走了。
  10. 钢鸢过尽群呼起:战斗机飞过,呼喊声此起彼伏。
  11. 戴吾头敛魂收魄:我低下头,收回我的魂魄。
  12. 又来人世:重新回到人世。
  13. 但觉眼前森鬼域:但眼前只感到满眼的鬼域。
  14. 弹片枪痕而已:只有弹片和枪痕而已。
  15. 炸不了坚强意志:这些无法炸毁我坚强的意志。
  16. 以齿还牙终必报:以牙还牙,终究要报复。
  17. 肯投降屈服非人子:绝不会投降屈服,这不是人子该有的做法。
  18. 重誓约,洗兹耻:我要重申誓言,洗刷这份耻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死亡比作“埋身一抔黄土”,生动形象。
  • 排比: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通过多个句子的重复强调内心的决心。
  • 对仗:如“重誓约,洗兹耻”,体现了古诗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生死的思考、对理想的坚持和对未来的追求。诗人以个人的经历为背景,传达出对生命的珍视和不屈的意志,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土:象征死亡、终结。
  • 丹心:象征忠诚与赤诚。
  • 钢鸢:象征战争与斗争。
  • 鬼域:象征死亡、绝望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久矣齐生死”意指: A. 生与死的境界
    B. 诗人对死亡的接受
    C. 诗人对生死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2. “剩一点丹心无昧”中的“丹心”象征: A. 胆量
    B. 忍耐
    C. 忠诚
    D. 迷失

  3. 诗歌最后的“重誓约,洗兹耻”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绝望
    B. 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坚守
    C. 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D. 诗人的退缩

答案

  1. D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登高》(杜甫):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近现代诗词选》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迂阔之论 齿字旁的字 流血漂杵 修好结成 扑堆 玄字旁的字 好汉英雄 张家长李家短 邮封 包含动的成语 頁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包含藤的词语有哪些 邑字旁的字 腼颜事敌 猫儿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