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4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1:20
高阳台 过扬州二十四桥
去雁沙寒,牵藤石老,我来秋色堪伤。
瑟瑟西风,蒹葭吹恨微霜。
行人莫向桥头倚,倚桥头,怕认沧桑。
最销魂,抚遍阑干,立尽斜阳。
歌弦十里扬州梦,记珠帘灯火,雾鬓衣香。
零落风流,烟波空付茫茫。
清箫何处天涯杳,剩年年,愁结垂杨。
更黄昏,一种迷离,千古凄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冬之交,来到扬州的二十四桥边,感受到的深沉的孤寂与伤感。诗中提到的“去雁沙寒”暗示了秋天的萧瑟,远去的大雁与寒沙让人感到一阵凄凉。随着西风的瑟瑟声,蒹葭在微霜中轻轻摇动,似乎在表达对过往的惋惜。作者劝说行人不要在桥头倚靠,因为那会让人更加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沧桑。接着,作者回忆起过往的美好,歌声和梦境交织,灯火阑珊处,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成追忆。最后,清箫的声响幽远无踪,年复一年,只剩下对垂杨的愁绪。黄昏时分,迷离的景象让人感到无尽的凄凉。
作者介绍:潘乐乐是当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其诗作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善于通过景物传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某次游览扬州时,感受到的历史沧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诗人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首《高阳台 过扬州二十四桥》充满了诗人的沉思与感伤,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开头几句通过“去雁沙寒”与“瑟瑟西风”的描写,成功营造出一种秋冬时节的萧瑟氛围,仿佛一切都在向过去告别。而“行人莫向桥头倚”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无奈,倚靠在桥头不仅是对景的依赖,也是对过往的怀念与惋惜。
紧接着,诗人通过“最销魂,抚遍阑干,立尽斜阳”描写个人情感的迷醉,仿佛在此刻,所有的思绪都通过这斜阳洒落的光影得以释放。后面的“歌弦十里扬州梦”,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灯火与衣香构建出一个美丽的梦境,然而一切美好终究如烟,随着“零落风流”的描写,诗人无奈地面对现实的无情。
最后,清箫的悠远与“千古凄凉”的感慨,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尽愁苦。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深厚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去雁”象征什么?
“瑟瑟西风”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诗人建议行人为什么不要在桥头倚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比较。两者都涉及对过去的怀念与个人情感的反思,但前者更为细腻与淡淡的悲伤,而后者则显得更为直接与浓烈。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