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3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5:55
高阳台 绣佛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拓尽翎毛,刺完花卉,生憎满帧春愁。
一事萦怀,才忘又到心头。
济尼索绣鬘陀像,猛思量此诺须酬。
砑缭绫,香要先熏,样要亲钩。
配匀五色长生缕,记鸯摩夙业,迦叶前游。
䌥线飞针,盈盈分外纤柔。
狂夫悄问侬何愿,晕春酥忍笑凝眸。
且添他,幡盖飘飏,水月空幽。
这首诗描绘了绣花的过程与心情,开头提到用尽了羽毛,刺绣完花卉,满帧的春愁令人厌烦。一件事情在心中萦绕,刚刚忘记又再次浮现。提到绣制佛像的过程,思考着这一承诺必须要兑现。绣制时需要香熏先行,样式要亲自设计。配合五色的长生丝线,回忆起鸳鸯的往日情缘,迦叶的前游。细细的线、飞快的针,显得格外柔美。狂妄的人悄悄询问我所愿望,春光迷离中忍不住笑意盈盈。于是再加上那飘扬的幡盖,水月空灵而幽静。
作者介绍:陈维崧,清代诗人,字佩衡,号云舫,晚号云舫居士,擅长诗词和散文,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取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绣花过程,表达个人情感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高阳台·绣佛》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刺绣佛像的过程,将个人内心的愁苦与对信仰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开篇“拓尽翎毛,刺完花卉”,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绣花的繁复与麻烦,进而引出作者心中春愁的情绪。诗人不仅在描写技艺,更在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随着诗行的推进,诗人提到“济尼索绣鬘陀像”,此句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承诺的思考与自我反省。整个绣制过程象征着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善美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狂夫悄问侬何愿,晕春酥忍笑凝眸”,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幽默和温情,似乎在提醒人们在追求信仰与美好的同时,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幽默感。最后的“幡盖飘飏,水月空幽”,更是将诗意推向一种超然的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绣花这一细致的工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信仰的追求,以及在愁苦中寻找乐趣的态度。诗人不仅在描绘技艺的精湛,更在探索生活与信仰的深刻联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翎毛”是指什么?
A. 鱼鳞
B. 羽毛
C. 花瓣
D. 树叶
“济尼索”在诗中代表哪种形象?
A. 人物
B. 动物
C. 佛像
D. 风景
诗中提到的“香要先熏”主要是指什么?
A. 生活的气味
B. 绣花的准备工作
C. 心情的愉悦
D. 诗人的愿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