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0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08:26
秋色萧森,凭天涯阑槛,底事沈吟。
登临总伤极目,败苇烟浔。
军声又起,但连云绿老红深。
都莫问百年兴废,繁霜十月难禁。
未用停车恸哭,怕东南浇泪,湿了枯林。
新痕旧痕何限,只在孤襟。
当时已误,忍伶俜况到而今。
但分付心期海上,春来嗣我遥音。
秋天的景色萧条而森然,站在天边的栏杆上,不禁心中沉吟。
登高望远总是令人伤感,荒败的芦苇在烟波中萦绕。
军号声又再次响起,只有连绵的云与老去的绿意和深红的秋色相伴。
不要去问百年间的兴衰变迁,十月的霜寒是难以抵挡的。
我并不想停下来痛哭流涕,怕东南的风把泪水洒落,弄湿那枯干的树林。
新旧的伤痕何其无尽,只在我孤独的胸怀中。
当初我已犯下错误,忍不住如今的孤单。
但只希望向海上的那份心期传达,春天到来时能听到我的遥远音信。
陈永正,生于当代,擅长古诗词创作,其作品常带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诗风典雅,情感细腻,关注人生命运与自然的关系。
《汉宫春》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秋冬交替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汉宫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传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开篇“秋色萧森”便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接着以“凭天涯阑槛”引出对远方的思索与怀念。诗中反复出现的“伤极目”“恸哭”等词句,流露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解的心结。
诗的中段提到“军声又起”,不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悲剧。诗人在感受到外部环境变迁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自我内心的探寻,形成了对比与呼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诗人以“但分付心期海上,春来嗣我遥音”作结,尽管内心充满了微妙的忧伤与无奈,但仍抱有对未来的期望。春天象征着希望与重生,诗人愿意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远方,表达了对生命的执着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秋色萧森,凭天涯阑槛,底事沈吟。
表现了诗人站在遥远的栏杆前,沉浸在秋天的萧条景色中,思绪万千。
登临总伤极目,败苇烟浔。
远望之时,心中感伤,眼前却是荒败的芦苇,景象凄凉。
军声又起,但连云绿老红深。
战斗的声音再次响起,伴随而来的只有苍苍的云与秋色的变化。
都莫问百年兴废,繁霜十月难禁。
不必去追问历史的兴衰,十月的寒霜是无法抵挡的自然法则。
未用停车恸哭,怕东南浇泪,湿了枯林。
不愿因悲伤而停下脚步,唯恐泪水流淌湿透枯干的树林。
新痕旧痕何限,只在孤襟。
新旧的伤痕难以计数,唯有深藏于孤独的心怀。
当时已误,忍伶俜况到而今。
当初的错误已难以弥补,如今的孤独与无奈更是令人心痛。
但分付心期海上,春来嗣我遥音。
但愿能将心中期盼寄托在海上,期待春天的到来能传来我的音信。
整首诗以秋冬交替为背景,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兴衰,表达了个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汉宫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陈永正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军声又起”,这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战争与动荡
C) 春天的来临
D) 个人的孤独
“秋色萧森”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机
B) 凄凉与无常
C) 喜悦
D) 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