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9:31
浪淘沙令 庐山即景
作者: 林伯渠 〔近代〕
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
爱听东谷水潺。
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
智慧何人先?卡尔开山。
重峦叠嶂更新鲜。
一二三四大手笔,宝藏兴焉。
这首词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牯岭的雨声喧闹,气象变化多端。喜欢听东谷的流水潺潺。阳光照耀着香炉峰,不知它的方位在哪里?在雾气和云端之间。谁才是最先见到这一切的智慧之人呢?是卡尔开山(卡尔·马克思),重重的山峦叠嶂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一二三四的巨型艺术作品,展示了丰富的宝藏。
林伯渠(1887-1976),字天生,号静庐,湖南人,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风格严谨而富有感染力。
《浪淘沙令 庐山即景》创作于林伯渠对庐山的游览期间,诗中不仅展示了庐山的自然之美,还融入了哲学思考,尤其是对智慧和艺术的探索,反映了他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这首词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庐山的壮丽与神秘。开头的“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便抓住了读者的耳朵,生动地描绘了雨声的喧闹和多变的云雾,令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氛围。接着,诗人转向了对东谷流水的喜爱,显示出他对自然音律的敏感与欣赏。
“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这句语句展现了诗人对香炉峰的思考,阳光与雾霭的交织形成了一幅神秘的画面,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智慧何人先?卡尔开山。”则引入了哲学思考,这里提到的卡尔·马克思不仅仅是历史人物,也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智慧与艺术的追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结尾的“一二三四大手笔,宝藏兴焉”不仅强调了艺术的价值,也呼应了开头的自然描写,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智慧与艺术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与思考,富含文化内涵。
诗中提到的“香炉”指的是哪个峰?
诗中提到的“卡尔”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重峦叠嶂”表达了什么意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庐山的解读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