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9:55
咏贫士 其一
作者: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贫士的孤独与无奈。万族都有依靠,而孤云却无依无靠。空中的微光渐渐消失,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余晖。晨曦驱散了宿霭,众鸟齐飞,然而我却迟迟未能展翅,待到黄昏再归来。量入为出,守住原有的生活,难道不是寒冷与饥饿的折磨吗?无知音可倾诉,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隐士。他以清新自然的田园诗而著称,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时代,政治腐败,民生困苦。他选择隐居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反映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咏贫士 其一》通过描绘孤独与无助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全诗的开头便以“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点出主题,表现出孤独者在社会中无依无靠的状态。诗人以孤云自喻,暗示自身在世俗生活中的孤立。接下来,诗人描写“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表达了对未来希望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诗中“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但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在后半部分,诗人反思自身的处境,提出“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表达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则是对孤独的深刻感悟,表明没有知音的生活是无意义的。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对理想的追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无奈与对知音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孤云”指代什么?
诗人认为生活中缺少什么是痛苦的?
下列哪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