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41:56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
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
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
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
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
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
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
戚戚欲何念。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41:56
《秋胡行 其二》
作者: 曹操 〔魏晋〕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愿意登上泰华山,与神人一起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达蓬莱,飘然游荡于八极,与神人同在。
希望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愿意活到万岁。
我用歌声表达我的志向,愿意登上泰华山。
天地存在何其长久,而人类的生命却是如此短暂。
世人称颂伯阳,却不知他也曾老去。
赤松王乔也说得道,可惜未曾闻晓,期待长寿安康。
我以歌声表达我的志向,天地何其长久。
明亮的日月光辉,无处不照耀。
二仪合而成圣化,地位高贵的人独自一人。
四面八方的国土,皆为王臣所有。
仁义作为名义,礼乐作为荣光。
我以歌声表达我的志向,明亮的日月光辉。
四季不断更替,昼夜交替形成岁月。
伟人遵循天命,而天也不逆转。
不必为过去的岁月感到悲戚,忧虑世事却无法治理。
生死存亡皆有命,担忧不过是愚蠢的事。
我以歌声表达我的志向,四季不断更替。
哀伤的心情又该何去何从?欢笑的心意向何处流去?
壮盛的智慧和才华,再也难以重现。
爱惜当下的快乐,又能惠及谁呢?
泛泛无所事事,又有什么意义?
我以歌声表达我的志向,哀伤的心情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常表达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曹操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与个人生命的脆弱。通过诗歌表达对长生与理想的追求,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秋胡行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歌,曹操在诗中通过描绘宏伟的自然景观以及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纵然天地浩瀚,日月光明,但人类的生命却短暂而易逝,这种对比使得诗中的情感显得更加沉重而又真实。
每一节的开头都以“歌以言志”作为引子,展现出诗人对志向的坚定追求。诗中对历史人物如伯阳和赤松王乔的提及,强调了追求长生的传统思想,展现出一种文化自信与历史感。同时,诗中反复提到的“明明日月光”,象征着希望与光明,提醒人们即使在世事纷扰之中,也应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曹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天地之间的渺小与伟大,诗中蕴含的哲理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生命、时间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短暂的反思,强调追求理想与长生的愿望,同时也质疑世俗的繁华与短暂。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述,传达出一种智慧与哲理的结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秋胡行 其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明明日月光”象征什么?
诗中反复提到的“歌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