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9:11
送洪史君赴阙移节会府
——吴儆 〔宋代〕
史君文彩汉相如,
暂向明时绾左符。
为郡似家身似客,
视民如子吏如奴。
鲁公金石光千古,
吏部文章妙两都。
戴白垂髫相与语,
如公治行向来无。
这首诗的意思是:
洪史君在文采方面如同汉代的相如一样,
他暂时在这个明亮的时代中,握住了权杖。
身为郡守却像是客人,
对待百姓如同父子,对待吏员如同奴仆。
鲁公的金石之声传颂千古,
吏部的文章在两京之间巧妙无比。
白发与稚童相对而谈,
如同公治理政行为一贯的清明。
吴儆,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与对人才的重视。
此诗作于送别洪史君赴阙任职之际,表现出对洪史君的赞美与期待。诗中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官员应有的品德与责任感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洪史君的赞美与期盼。诗人以“汉相如”对比洪史君的文采,表明他在朝中地位的尊崇和能力的出众。接着,诗人指出洪史君身为郡守,但却像是客人一般,这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官员在民与官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提到“视民如子”和“吏如奴”,传达出诗人对官员应有的态度——关心百姓,平等对待下属。
后半部分提到鲁公与吏部,显示了对历史人物的仰慕之情,强调了文治的重要性。最后两句通过“戴白垂髫”的对话,表现出清明政治下的和谐与安宁,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暗示着对未来政务的美好期许。
整首诗表达了对洪史君的赞美与期望,同时反映了官员应有的道德责任与清明治政的理想。通过对比与典故的运用,诗人传达了对政治理想的向往与对人才的重视。
诗中提到的“汉相如”是谁?
诗人对洪史君的态度是?
诗中“视民如子”表达了什么?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而吴儆的《送洪史君赴阙移节会府》则更侧重于对官员个人的期望与赞美。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与对人才的重视,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