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19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
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
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
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
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
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
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离开山林,山色惨淡如死灰,白云难以微笑,青松则显得更加忧伤。忽然听到道人归来,鸟儿的鸣叫使山间显得生机勃勃。道人头上的宝髻散发出神秘的光芒,法雨洗净了浮尘。想必南北的山脉已经在花开花落中轮回。我寄声向道人问道,借禅语作为玩笑。你去时听到了什么,回时又见到了什么?道人只是笑而不答,这其中的深意又在何方?往年其实并未停留,如今更是无所归来。这番话其实也未必如此,且先尝尝白杨梅。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描摹。苏轼的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与个人磨难,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心境复杂,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道人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着超脱与自由,反映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心灵平静的状态。
这首诗通过描绘道人出山和归来的情景,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与思考。开篇以“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引入,描绘出山中孤寂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悲凉。而“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白云与青松都是自然的象征,然而它们的表现却充满了愁苦。接着,当道人归来时,鸟语与山色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似乎暗示着一种灵魂的回归。
“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两句则将道人的神秘性与超凡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法雨如同洗涤世俗的污垢,反映出道教的思想。而后面的问答则充满了哲理,苏轼以轻松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智慧,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融合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哲学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超脱的境界,表现了苏轼对生命哲学的独特理解,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思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道人”主要象征什么?
A. 世俗的繁华
B. 超脱与智慧
C. 生活的苦难
D. 自然的力量
“山色如死灰”是用来形容什么情感?
A. 欢欣鼓舞
B. 悲凉与孤寂
C. 活力四射
D. 自然的美丽
诗中“法雨洗浮埃”的意思是:
A. 清洁内心的杂念
B. 洗净自然的浮尘
C. 带来丰收的雨水
D. 使人快乐的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