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5:19
原文展示:
金莲出玉花 法门寺李生求
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天真佛性。昧了如何重显证。宝范仙宗。觉后凭君豁蔽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是一团腐臭的肉,千古以来迷惑人心,让人看不透。有着万种狂乱的心思,在六道轮回中奔波,浮沉不定。天真的佛性,如果被蒙蔽了,如何重新显现和证明?在宝范仙宗中,觉醒之后,凭借你来豁开蒙蔽的迷雾。
注释:
- 一团臭肉:比喻世俗的欲望和执着。
- 千古迷人看不足:指世俗的诱惑长久以来迷惑人心,难以看透。
- 万种狂心:形容人心中的各种杂念和欲望。
- 六道奔波浮更沉:指在佛教的六道轮回中不断浮沉。
- 天真佛性:指人本具的清净佛性。
- 昧了如何重显证:如果被蒙蔽了,如何重新显现和证明。
- 宝范仙宗:指道教的修炼法门。
- 觉后凭君豁蔽蒙:觉醒之后,依靠你来豁开蒙蔽的迷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元代著名道士,全真教的创始人之一,其诗词多涉及道教修炼和人生哲理。这首诗是应法门寺李生之求而作,反映了作者对世俗诱惑和内心修炼的深刻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法门寺李生请求下创作的,可能是为了指导李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觉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诱惑和内心修炼的看法。诗中“一团臭肉”和“万种狂心”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的诱惑和人心中的杂念,而“天真佛性”和“宝范仙宗”则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修炼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道教修炼体验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团臭肉”:比喻世俗的欲望和执着,形象生动。
- “千古迷人看不足”:强调世俗诱惑的持久和难以看透。
- “万种狂心”:形容人心中的各种杂念和欲望,丰富多彩。
- “六道奔波浮更沉”:描绘了在六道轮回中的不断浮沉,形象生动。
- “天真佛性”:指人本具的清净佛性,强调内心的清净。
- “昧了如何重显证”:如果被蒙蔽了,如何重新显现和证明,提出问题。
- “宝范仙宗”:指道教的修炼法门,强调修炼的重要性。
- “觉后凭君豁蔽蒙”:觉醒之后,依靠你来豁开蒙蔽的迷雾,提出解决办法。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团臭肉”比喻世俗的欲望和执着。
- 对仗:如“千古迷人看不足”与“万种狂心”形成对仗。
- 拟人:如“六道奔波浮更沉”中的“奔波”和“浮更沉”拟人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觉悟,通过修炼来豁开蒙蔽的迷雾,重新显现和证明天真的佛性。
意象分析:
- “一团臭肉”:象征世俗的欲望和执着。
- “万种狂心”:象征人心中的各种杂念和欲望。
- “六道奔波浮更沉”:象征在六道轮回中的不断浮沉。
- “天真佛性”:象征人本具的清净佛性。
- “宝范仙宗”:象征道教的修炼法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一团臭肉”比喻什么?
A. 世俗的欲望和执着
B. 美食
C. 疾病
D. 自然现象
- “万种狂心”形容的是什么?
A. 人心中的各种杂念和欲望
B. 自然界的多样性
C. 艺术创作的灵感
D. 科学研究的多样性
- “天真佛性”指的是什么?
A. 人本具的清净佛性
B. 天真的儿童
C. 自然的本性
D. 宗教信仰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内心清净的意境。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宿的情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丘处机的《金莲出玉花 法门寺李生求》:两者都表达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内心清净的意境,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而丘处机更侧重于修炼与觉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真道藏》:收录了丘处机的多部著作,深入了解其道教思想和诗词创作。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词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