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7:02
至後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
隔林日射池光动,碎却池中倒影山。
最后的寒梅尚未凋谢繁盛,腊月前的温暖蝴蝶已经悄悄归来。
阳光透过林间洒在池水上,水面上的光影摇曳,打碎了池中倒映的山影。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梅”和“蝶”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与春天的希望。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重视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待。
本诗通过描绘寒梅与暖蝶的对比,表现了季节交替带来的生机与希望。首句中的“寒梅未苦繁”表达了寒冬中梅花的坚韧与生命力,梅花在严寒中傲然绽放,象征着不屈的精神。接着“腊前暖蝶已偷还”,则将视角转向春天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吸引了蝴蝶的归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复苏。
第三句“隔林日射池光动”描绘了阳光透过树林洒在池水上的美丽景象,光影的流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活力。最后一句“碎却池中倒影山”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水面上山影的波动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以及变化的美。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热爱,塑造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也隐喻了生活中的希望与坚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命的希望,展现了在寒冬中仍然存在的生命力,渗透着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腊前暖蝶”主要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隔林日射池光动”中“光动”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水面波动
B. 云彩变化
C. 风吹树叶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生命的坚韧?
A. 蝴蝶
B. 寒梅
C. 阳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和王安石的《梅花》都以梅花为主题,前者强调梅花的坚韧与春天的期待,后者则更侧重于梅花的清香与孤傲。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