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2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0:00
田畴渺渺平一望,侧岭横峰环四向。
那知中有此巉岩,倚天削铁三千丈。
坤灵涌出荐地宝,方峤飞来憩灵仗。
我来暑湿未解围,薄日烘烘云盎盎。
投鞭濯手趋深殿,稽首虚皇注遐想。
黄昏食罢亟就枕,殷地鼻雷翻叠幛。
夜深风雨来万骑,势欲拔山投莽苍。
明朝幽径一丈泥,浅犹没屨深没杖。
仙游咫尺邈霄汉,但倚危栏嘿惆怅。
琳宫危绝何由上,秘洞幽深倦探访。
独寻荒碣考岁月,更觅遗民问畴曩。
云舄朝飞溪涨深,玄猿夜答空山响。
过门初欲快雄嚼,染指谁能当大飨。
会求灵药插羽翮,未分风帆隔昆阆。
诗作监盟神所临,后约有期吾敢爽。
田野辽阔,一望无际,四周环绕着侧岭和横峰。
谁能想到这里竟有如此巉岩,直插云霄,像削铁般高耸三千丈。
大地的灵气涌出,提供了天地的珍宝,
山峦飞来,停息于灵气之上。
我到这里时,暑湿尚未解除,
薄薄的日光烘烘洒洒,云彩轻轻弥漫。
我投鞭洗手,急匆匆地奔向深邃的殿堂,
恭敬地向虚无的天帝叩首,遥想无穷的理想。
黄昏时分,吃罢晚餐,急忙就寝,
耳边传来雷声,宛如波涛翻滚。
夜深风雨如猛兽般来袭,
似乎要撼动高山,投向茫茫的苍穹。
明天的幽径泥泞一丈,脚步轻微,深处尚且没入鞋杖。
仙游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我只能倚靠在危栏边,暗自惆怅。
琳宫高耸,如何能攀登?
秘洞幽深,让我感到疲惫不堪。
我独自寻觅荒凉的石碑,考证岁月的流逝,
更想寻访遗民,询问往昔的田畴。
云舄在早晨飞过,溪水涨得很深,
玄猿在夜里回应,山中回响。
刚过门口,便想痛快地享用美食,
但谁能承受这样盛大的宴席?
我期待得到灵药,插上羽翼,
却未能分开风帆,隔断了昆阆的路。
诗作在神的降临下监盟,
后约有期,我敢不食言。
李流谦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风格独特,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一个夏日的夜晚,诗人游览浮山,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李流谦的《七月十七日游浮山值夜未快所观急归作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浮山的巍峨与神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开篇以“田畴渺渺平一望”引入,描绘出广阔的田野,接着通过“侧岭横峰环四向”展现出山势的壮丽,诗人以此为背景,逐渐引入自己内心的感受。
诗中“那知中有此巉岩,倚天削铁三千丈”一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显了山峦的高耸与险峻,暗示了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这样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和对自身局限的思考。
夜深时分,风雨来袭,“夜深风雨来万骑,势欲拔山投莽苍”,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出大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此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与对理想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外及内,由自然景色延展到内心的惆怅,最终带出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李流谦通过这一游历,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理想的遥不可及,体现了宋代诗人在自然与人生之间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浮山的游历,反映了在宏大自然面前,个体生命的渺小与无常。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填空题:诗人通过“倚天削铁三千丈”展现了__的景象。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惆怅与自然的敬畏。(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