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2:21
采桑子 其十九
作者: 赵尊岳
厌厌三月长如醉,怨宇啼春。
斜照含颦。花信忽忽记不真。
枨枨帘幕深深院,红剩香尘。
绿作浓云。柳外楼高望远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在这令人厌倦的三月里,仿佛醉酒般迷迷糊糊,感受到春天的怨恨和喧闹。阳光斜照,脸上带着愁眉苦脸的神情。春花的信号总是来得不太真实,让人不知该如何把握。深深的院落里,轻帘摇曳,留下的是淡淡的花香和尘埃。绿意浓厚的云朵在天空中飘荡,透过柳枝望去,远处那栋高楼上,似乎有远方的人在向我招手。
作者介绍:
赵尊岳(1860-1935),字子华,号双石,近代著名的诗人,生于浙江,后移居上海。他的诗作多描绘生活、自然及个人情感,风格典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民国初年,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抒发了个人的情感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中却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采桑子 其十九》以春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春天的繁花似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另一方面,诗人却在“厌厌三月”中感到一丝倦怠。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诗歌的核心所在。
诗的开头“厌厌三月长如醉”,瞬间引入读者进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仿佛时间在春天的氛围中变得缓慢。接着“怨宇啼春”则表达了对春天的怨恨,似乎这个季节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美好,反而让人感到失落。阳光的“斜照”给人以柔和的印象,但同时又伴随着愁苦的情绪,形成了一种阴郁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花信忽忽记不真”,正是对春天短暂生命的无奈感叹,花开的瞬息万变,使得诗人难以把握那份美好。深深的院落以及“红剩香尘”,则营造了一种隐秘而美丽的环境,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一句“柳外楼高望远人”,则将视角提升,似乎在展望未来,抒发对远方的思考。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春天的画面,既有生命的活力,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厌厌三月长如醉”中“如醉”是用来比喻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