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3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30:01
满庭芳 赠骆先生刘石二先生
马钰 〔元代〕
诸公学道,莫学奇怪。
无为无作无赛。
百不歌中四句,
偈内持戒。
身心木雕泥捏,
遇千魔万难不采。
常宁耐,
常宁耐常耐,
宁耐宁耐。
悟彻观天之道,
执天行关要,自是交泰。
常处真常常应,
常静常在。
真常真欢真乐,
现真如超越三界。
真无坏,
真无坏,无坏无坏。
这首诗劝诫朋友们学习道理时,不要追求奇特。应当无为而治,不争不斗。诗中有四句,偈语中要持守戒律。身心如木雕泥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动摇。要常常忍耐,要有恒心。领悟天道,掌握天行的重要,那就是和谐安泰。时常处于真实的状态,常常保持宁静。真实的常态,带来真正的快乐,超越了三界的束缚。真正的无坏,永远是无坏的。
马钰,元代著名道士和诗人,精通道教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他的诗作多以哲理深邃著称,常常融合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作于马钰与骆先生及刘石二先生交往期间,意在传达道教的哲学思想,鼓励朋友们在修道过程中保持真实与宁静的心态。
《满庭芳》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体现了道教的无为思想和对内心修养的重视。诗中首先劝勉朋友们学习道理时要避免追求表面的奇特,而应专注于真实的内心修养。诗的开头通过“无为无作无赛”三句,直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纷扰的世俗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诗人用“身心木雕泥捏”比喻身心的脆弱与易受外界影响,强调在面对种种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坚定。反复的“常宁耐”不仅是对朋友的叮嘱,也是诗人自己修行的心声,表达了在修道过程中需要的耐心与毅力。
进一步,诗人提到“悟彻观天之道”,强调了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把握,这种领悟是通往和谐安泰的关键。最后,诗人总结出“真常真欢真乐”,表现出内心宁静后的真实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状态。
整首诗气韵悠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令人思考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宁静与真实。
诸公学道,莫学奇怪。
劝告大家学习道理时,不要追求奇特的形式。
无为无作无赛。
强调无为而治的道理,不要争斗与竞争。
百不歌中四句,
指诗中有四句要牢记。
偈内持戒。
在偈语中要守住戒律,保持内心的纯净。
身心木雕泥捏,
比喻身心的脆弱和易受外界影响。
遇千魔万难不采。
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常宁耐,常宁耐常耐,宁耐宁耐。
强调持之以恒的耐心,反复强调以增强记忆。
悟彻观天之道,
领悟天道的真谛。
执天行关要,自是交泰。
掌握天行的关键,自然会达到和谐的境地。
常处真常常应,常静常在。
常常保持真实和宁静的状态。
真常真欢真乐,现真如超越三界。
真实的常态带来真正的快乐,超越了三界的束缚。
真无坏,真无坏,无坏无坏。
反复强调真正的无坏永远是无坏的。
整首诗旨在传达道教的哲学思想,强调在学习和修行过程中坚持真实与宁静的重要性,倡导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学习道理时要保持真实与宁静
C. 追求奇特的表现
诗中提到的“身心木雕泥捏”用来比喻什么?
A. 强壮的身体
B. 脆弱与易受影响的身心
C. 高尚的品德
“常宁耐”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急躁
B. 坚持与耐心
C.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