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滇池九日》

时间: 2025-05-02 06:05:11

诗句

今日真成我重九,谁言风俗怆吾真。

可无白酒招佳客,尚赖黄花似故人。

终老柴桑聊自便,三年瘴海未全贫。

不须更上高城望,野树寒鸦恨更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5:11

原文展示

滇池九日
作者: 李京 〔元代〕

今日真成我重九,
谁言风俗怆吾真。
可无白酒招佳客,
尚赖黄花似故人。
终老柴桑聊自便,
三年瘴海未全贫。
不须更上高城望,
野树寒鸦恨更新。

白话文翻译

今天正是重阳节,难道谁会说这样的风俗让我感到悲伤呢?
虽说没有白酒可以招待我的好友,
但还有这些黄花陪伴,仿佛旧时的朋友。
我打算在柴桑老去,随意度过余生,
三年在瘴海的生活,未曾让我完全贫穷。
不必再登高城去眺望,
野树和寒鸦让我感到一份恨意,恨这年年岁岁都要更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风俗:指社会习俗和传统。
  • 白酒:指一种酒类,通常是用米或高粱酿制的。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时的常见花卉。
  • 柴桑:地名,指作者的隐居之地。
  • 瘴海:指瘴气较重的地方,生病的地方。
  • 高城:指高处的城墙或城楼,通常用来眺望远方。
  • 寒鸦:寒冷季节的乌鸦,常象征孤独和悲凉。

典故解析

  •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登高、赏菊、饮酒的习俗,象征着长寿。
  • 柴桑: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山》提及的地方,后被后人用作隐居的代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京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滇池九日》是在重阳节写成,虽是节日,但诗人却流露出对生活的淡然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作者在岁月流逝中对生命、友谊的感悟。

诗歌鉴赏

《滇池九日》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怀念。开篇即以“今日真成我重九”引出重阳节,表现了一种自我认同的情绪,似乎在强调节日对个人的意义。接着,诗人借助“可无白酒招佳客”表达了没有朋友相伴的孤独感,但在这孤独中,他又发现了“黄花似故人”的温暖,黄花成为孤独时的陪伴,象征着旧友的情谊和节日的氛围。

随后的几句,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虽然身在瘴海,生活艰辛,但仍能安然自处,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最后两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诗人不必再去高处眺望,野树和寒鸦的意象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给人一种冷清的感受。

整首诗情感丰富,结合自然景色与人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岁月的感慨,富有深邃的哲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日真成我重九:强调今天是重阳节,表达节日的到来对自己的重要性。
  2. 谁言风俗怆吾真:反问别人,节日的风俗怎么会让我感到悲伤呢?
  3. 可无白酒招佳客:虽没有白酒招待朋友,表现出一种无奈。
  4. 尚赖黄花似故人:菊花仿佛是旧友的化身,反映出对友谊的依恋与怀念。
  5. 终老柴桑聊自便:决定在这个地方安享晚年,表现出对生活的自在心态。
  6. 三年瘴海未全贫:即使生活艰辛,也没有完全贫困,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7. 不须更上高城望:不需要再去高处眺望,表现出对过往的释然。
  8. 野树寒鸦恨更新:自然环境中的孤独,暗示岁月的无情,给人以惆怅之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黄花比作故人,传达情感的寄托。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思考,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岁月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酒:象征着友情的聚会与欢庆。
  • 黄花:象征着友谊与温暖。
  • 柴桑:象征着隐逸生活的理想。
  • 瘴海: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 寒鸦:象征着孤独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又称为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九节
    D. 春节

  2.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A. 玫瑰
    B. 菊花
    C. 桃花
    D. 兰花

  3.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悲观
    B. 乐观
    C. 忧伤
    D. 焦虑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描述重阳节的情感与思考。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对比李京的《滇池九日》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在重阳节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但李京更强调了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李京研究》
  • 《重阳节的文化与习俗》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依韵和希深游府学 别张景嵩 依韵和杨直讲九日有感 淮上杂诗六首 和持国石藓 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 送李逢原 依韵和酬邵不疑见答 答王太祝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鼓腹而游 斗乱 包含傥的词语有哪些 制冷剂 无用武之地 包含蔫的词语有哪些 见字旁的字 折文旁的字 包含悠的成语 遁世隐居 戈字旁的字 宵载 纤手 一目五行 鱼字旁的字 河涸海干 髟字旁的字 多言繁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