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0:50
题赤城中岩寺
浮世师休话,晋时灯照岩。
禽飞穿静户,藤结入高杉。
存没诗千首,废兴经数函。
谁知将俗耳,来此避嚣谗。
在尘世中,师父不再谈论世俗的事情,唯有晋朝的古灯照亮了岩石。鸟儿飞过安静的窗户,藤蔓缠绕着高大的杉树。诗歌的存亡有千首,兴废的经书有几册。谁能知道我带着世俗的耳朵,来到这里是为了躲避喧嚣与谗言。
作者介绍:周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多涉及隐逸与山水之美,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兴盛并存的时期,许多文人选择隐逸以避世俗纷扰,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题赤城中岩寺》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尘世喧嚣的反思。首句“浮世师休话”,即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诗人不愿再沉浸于人世间的繁杂琐事,而是选择在这座岩寺中寻求内心的安宁。接下来的“晋时灯照岩”,则以历史名人及其文化遗产为背景,暗示了诗人的文化自觉与对传统的尊重。
诗中“禽飞穿静户,藤结入高杉”描绘了寺中宁静的自然环境,鸟儿在安静的窗户前飞翔,藤蔓缠绕着高大的杉树,展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隐逸生活景象。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宁静的渴望,正是许多士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存没诗千首,废兴经数函”则反映了诗人对文学的思考,诗歌与经典的兴衰变化,暗示着文化的无常与传承的艰难。最后一句“谁知将俗耳,来此避嚣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声音的厌烦,以及选择隐居的决心和内心的孤独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文化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宁静、自然、文化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浮世师休话”意为:
A. 继续谈论世俗
B. 停止谈论世俗
C. 讲述历史
D. 讨论诗歌
“禽飞穿静户”描绘了什么样的境界?
A. 喧闹的城市
B. 宁静的寺院
C. 热闹的集市
D. 乡村的田野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文化的追求
C. 对喧嚣的逃避
D. 对历史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