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0:28
咏苜蓿
苜蓿来西域,蒲萄亦既随。
胡人初未惜,汉使始能持。
宛马当求日,离宫旧种时。
黄花今自发,撩乱牧牛陂。
这首诗描绘了苜蓿从西域传入的情景,伴随着葡萄一起进入中国。以前胡人不太重视这些作物,而汉朝的使者们开始能够携带它们。苜蓿的生长使得马匹得到了充足的饲料,正如昔日离宫时种植的情景。如今黄花自生,草地上牛群也因而变得繁盛。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之,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农事生活。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体现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情况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苜蓿等作物的引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繁荣与富庶。
《咏苜蓿》是一首描写农作物引入与发展的诗,通过苜蓿这一具体的意象,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图景。诗的开头两句直接说明了苜蓿与葡萄的引入,表明这些作物的外来性质,暗示着汉朝对西域文化的接纳与包容。
接下来的“胡人初未惜,汉使始能持”,则从民族文化的对比中,突显了汉朝对外交流的渐进过程。古代的胡人不曾重视这些作物,而汉朝使者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的引入,更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交融。
“宛马当求日”,意指马匹因苜蓿的引入而获得了充足的饲料,生长得更加健壮,暗示着农业发展对畜牧业的促进。而最后一句“黄花今自发,撩乱牧牛陂”则描绘了生机盎然的牧场景象,象征着丰收与富饶。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虽短小,却浓缩了历史的变迁与生活的美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体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于展现农业的繁荣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苜蓿”主要来自哪个地区?
A. 东域
B. 西域
C. 南方
D. 北方
在诗中,胡人对苜蓿的态度是?
A. 非常重视
B. 初未惜
C. 积极种植
D. 忽视
诗中提到“黄花今自发”,黄花象征着什么?
A. 富饶
B. 贫穷
C. 凋零
D. 寂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的《咏苜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梅尧臣更强调作物的引入与社会经济的变化,而王维则侧重于山水意境的描绘,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