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瞌睡诗》

时间: 2025-05-10 06:32:37

诗句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俗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罗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32:37

原文展示

瞌睡诗
作者: 罗椅 〔宋代〕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俗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罗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瞌睡的感慨,仿佛是风雨突至般,不由自主。坐在曲椅上竟无处可依,窗棂的虚空让人无暇寄托思绪。强撑着眉头,手一扇便又沉陷。仿佛梦游华胥国,想见混沌帝。由于瞌睡而自成一腔,愈发感到其乐无穷。虽然偶尔有醒来的念头,但却又因窒息而再次沉醉。儿童问老翁某个字,老翁只轻声答复,随即又再入梦。众人拍手欢笑,似乎想要发火却又做不到。何曾参拜佛祖,早已懂得点头之意。何曾坐上曲车,流涎湿了衣袖。不知罗衣长短,谁又能问兴替。阴天里百怪舞动,开口说话常常有差异。三百六十天,何如长久的瞌睡!

注释

  • 瞌睡:打盹,睡意。
  • 华胥国:传说中的理想国,象征梦境。
  • 混沌帝:传说中的神灵,代表混沌的状态。
  • 儿童俗恼翁:儿童向老者询问,体现了代际间的交流。
  • 阴天百怪舞:阴天的气氛让人感到奇怪,暗示心境的变化。
  • 三百六十日:指一年,表现时间的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瞌睡诗》创作于日常生活的闲暇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生活节奏的反思。

诗歌鉴赏

《瞌睡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在生活中感到疲惫却又充满幻想的状态。诗的开篇便以“瞌睡从何来”引入,仿佛在追问睡意的来源,随即通过“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的描写,表现了无处可依的怅惘。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华胥国与混沌帝的意象,象征着作者对理想的渴望与梦境的追求。

在对话部分,儿童与老翁的互动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与无奈,老翁的沉醉与儿童的天真形成鲜明对比,既有生活的幽默感也带出了一丝无奈的情绪。最后,诗人总结道:“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将日常生活的繁忙与瞌睡的悠闲进行对比,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反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瞌睡的来临如同风雨突至,措手不及。
  •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坐在曲椅上无处依靠,窗棂的虚空让人无暇寄托。
  •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强撑着眉头,手一扇便又沉陷。
  •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仿佛梦游华胥国,想见理想中的神灵。
  •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因瞌睡而自成一腔,愈发感到其乐无穷。
  •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虽偶尔有醒来念头,但又因窒息而再次沉醉。
  • 儿童俗恼翁,摇膝问某字:儿童向老翁询问某个字,体现代际交流。
  •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老翁只轻声答复,随即又再入梦。
  •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众人拍手欢笑,似乎想发火却又做不到。
  •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何曾参拜佛祖,早已懂得点头之意。
  •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何曾坐上曲车,流涎湿了衣袖。
  • 不省罗短长,谁能问兴替:不知罗衣长短,谁又能问兴替。
  •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阴天的气氛让人感到奇怪,暗示心境的变化。
  •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一年三百六十天,何如长久的瞌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瞌睡比作风雨的来临,形象生动。
  • 拟人:儿童的问询与老翁的沉醉赋予了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以幽默的语调探讨了现实生活的疲惫与梦境的美好,反映了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对宁静与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瞌睡:象征疲惫与放松。
  • 华胥国:理想与梦境。
  • 混沌帝:象征神秘与渴望的境界。
  • 儿童与老翁:代际之间的交流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瞌睡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理想的追求
    • B. 生活的琐碎
    • C. 瞌睡与现实的对比
  2. “华胥国”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与梦境
    • C. 时间的流逝
  3. 诗中儿童与老翁的对话反映了什么?

    • A. 代际的隔阂
    • B. 生活的幽默
    • C. 对知识的渴求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梦李白二首》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瞌睡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涉及梦境与思考,但《静夜思》更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瞌睡诗》则探讨了生活的疲惫与梦境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和鲁望叠韵双声二首。叠韵山中吟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上声 奉和鲁望晓起回文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去声 添鱼具诗。钓矶 五贶诗。太湖砚 惠山听松庵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叟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药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下乔入幽 邑字旁的字 角字旁的字 包含艺的词语有哪些 矢志捐躯 齒字旁的字 待价藏珠 西字头的字 灸艾分痛 羣舒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包含阔的词语有哪些 进贤冠 蜷嵼 一马不鞴双鞍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齿字旁的字 残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