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2:12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十 九日
作者:董以宁
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
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
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酿。
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
鸡骨在,愁难状。
马鬣在,贫难葬。
问侧身天地,那堪俯仰。
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去今何傍。
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
每到重阳节,我扶着老母亲登上高楼,
想着三冬的温暖,初次移开帷帐。
此时楼上空荡荡,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凄凉的黄花酿来祭奠。
自己看来已经成了白衣人,
可谁来供奉我呢?
鸡骨在,愁苦难以言状。
马鬣在,穷困难以安葬。
问天地之间,怎能俯仰?
随便把茱萸灵几插,
不知道母亲如今栖身何处。
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向儿子远望。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人生感悟和对母亲的思念,情感真挚而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正值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时,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感慨。历史背景下,人们在重阳节不仅仅是庆祝,也承载着对故人的追思。
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以秋天的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登高时的孤寂与凄凉,体现出浓厚的悲伤情绪。开篇的“扶老母登高楼上”不仅展现出对母亲的关爱,也暗示了自己正在经历的失落。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似乎逐渐陷入了对人生苦短、亲人离世的沉重思索。诗中“自看来先做白衣人,谁相饷”一句,生动地反映了失去亲人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进一步加深了悲哀的氛围。
最后,诗人用“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这一句,抒发了对母亲灵魂的思念,传递出一种无奈和渴望的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生与死、爱与失的深刻主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母亲的思念展开,通过重阳节的背景,深刻探讨了生与死、爱与失的主题,传达出一种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扶老母登高楼上”中的“老母”指的是谁?
A. 朋友
B. 母亲
C. 妻子
答案:B
诗中提到的“白衣人”象征什么?
A. 生者
B. 亡者
C. 小孩
答案:B
诗人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冷漠
B. 思念
C. 仇恨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