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29:30
原文展示:
神仙缥缈太虚私。世俗无由得见之。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担家造孽常终日,作福治心只暂时。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恩慈。
白话文翻译:
神仙的存在如同飘渺的太虚,世俗的人无法亲眼见到他们。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传授教义的门庭,恰逢斋醮之时,不应推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造作罪孽,行善积德却只是暂时的。若是等到时机来临,心中仍不谨慎,那么一生又如何能够报答恩德呢?
注释:
- 缥缈:形容事物虚幻而不具体,难以捉摸。
- 太虚:指无形无质的空虚状态,常用来形容神秘的境界。
- 教化:教导和启发,通常指传授道理和信仰。
- 斋醮:道教与佛教中的祭祀活动。
- 担家造孽:意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
- 作福治心:积德行善,修心养性。
典故解析:
- 神仙:源于中国古代道教文化,常被视为超越凡俗、追求长生不老的存在。
- 斋醮:道教的宗教仪式,代表对神明的崇敬和祈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1148-1227),字处机,号洞霄子,元代著名的道士、诗人。他是全真教的创始人之一,其诗作以道教思想为核心,强调修身养性与天人合一的理念。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丘处机晚年,反映了他对道教信仰的坚定和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他在此表达了对师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在追求道义与修身养性过程中的无奈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神仙缥缈”开篇,立刻引入了一个超然的境界,展现了丘处机对道教理念的认同。诗中通过对比“世俗无由得见之”与“幸遇门庭”的描述,突显了修道之人的幸运与世俗人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彰显了他对师恩的感激,也反映了他对修道之路的坚定信仰。而“担家造孽常终日,作福治心只暂时”则深刻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迷失自我,反复造作罪孽的痛苦。丘处机在此警醒自己和读者,修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最后的“终身何以报恩慈”更是将整个诗歌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师恩的感激,以及在长生之道中对自我修行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仙缥缈太虚私:描绘神仙的超然性,强调其虚无缥缈,难以捉摸。
- 世俗无由得见之:指出世俗人无法亲眼见到神仙,表现出对神秘境界的向往。
- 幸遇门庭开教化:表达自己有幸遇到教导自己的师门,感激之情显露无疑。
- 临逢斋醮莫推辞:强调在宗教仪式中应当积极参与,表明对信仰的重视。
- 担家造孽常终日: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过错,表达内心的悔恨。
- 作福治心只暂时:说明行善积德是短暂的,修心的过程不能停歇。
- 更到时来心不谨:警示在关键时刻若心无所惧,必然会造成更大的过失。
- 终身何以报恩慈:归结为对师恩无法报答的无奈,表达深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神仙与太虚相提并论,增强了神秘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担家造孽”与“作福治心”,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发人深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师恩的感激与对自我修行的反思,强调了在追求道教理想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世俗的诱惑与自身的不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意象分析:
- 神仙:象征道教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 斋醮:代表着信仰的实践与对神明的敬仰。
- 心:象征内心的修养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神仙缥缈”是形容什么?
- A. 人间的繁华
- B. 神秘的境界
- C. 物质的欲望
-
“担家造孽”的含义是?
- A. 积德行善
- B. 日常生活中的过错
- C. 修行的过程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世俗的无奈
- B. 对师恩的感激与修行的反思
-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丘处机《报师恩》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两首诗都涉及到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但丘处机更注重对师恩的感激与修行的反思,而王维则关注友情与人生的无常,展现了不同的主题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对丘处机及其作品有详细的解析。
- 《道教文化概论》——深入了解道教的信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