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1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19:52
作者: 郁达夫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忧患馀生矣。纵齐倾,钱塘湖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衡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学青盲,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留取吴钩拚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生活在忧患中,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即使齐国倾覆,钱塘湖的水也难以洗去我的耻辱。想要返回江东,却没有面目见人,宁愿在泥涂中死去。羞耻的事情无法诉说,家门被围得严严实实。我亲眼看到桑树中遗留的芍药,假装听不见,看不见,像个痴呆的人。姑且忍耐屈辱,不要多事。匈奴尚未消灭,家中又能依靠什么呢?就让那些莺莺燕燕在私欢的世界中厮混吧。留着吴钩来拼搏大敌,宝剑怎么能轻易试用?消灭小丑自然容易,但心中还有深仇大恨。如果国家灭亡,妻妾岂不是沦为妓女?先要驱逐敌人,再去追逐雉鸟。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作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国家面临外敌侵扰与内忧外患。诗人通过个人的情感抒发,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无奈。
《贺新郎》通过忧虑的情感和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展现了郁达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诗人以“忧患余生”开篇,直接表达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绝望,接着通过“纵齐倾,钱塘湖水,奇羞难洗”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耻辱感的无法弥补。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愤懑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耻辱时,他选择隐忍,但内心的怒火和不甘依然在燃烧。
此外,诗中“匈奴未灭家何恃”的句子,深刻揭示了外敌威胁下,个体的无力感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对于“留取吴钩拚大敌”的豪情,显示了诗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反击和奋斗的决心,体现了他对理想与信念的执念。
整首诗在情感层面上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屈辱,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与斗志,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个人耻辱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表现出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对未来的渴望,强调了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体的责任与担当。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郁达夫的《贺新郎》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对爱情的渴望
b.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c. 对个人生活的满足
答案: b
诗中提到的“匈奴”象征着什么?
a. 个人的仇恨
b. 外敌的威胁
c. 生活的琐碎
答案: b
诗中的“留取吴钩拚大敌”表达了什么?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战斗的决心
c. 对未来的绝望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