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0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0:59
梦觉呼童问几更,
未应先作不平鸣。
山深六月有秋意,
夜静满城惟雨声。
四海虚名此身愧,
百年浮世寸心惊。
谁教檐溜如愁思,
欲断还连直到明。
在梦中醒来,叫醒小童问现在几点了,
应该是未到天亮就已经开始不平静地鸣叫。
深山里六月却透出秋天的意蕴,
夜深人静,整个城市只有雨声在回响。
四海之内的虚名让我感到羞愧,
在这浮华的百年里,心中感到无限惊恐。
是谁让檐下的雨水滴落得像愁思一样,
想要断绝却又连绵不绝,一直到天明。
诗中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情感与传统的士人对浮华世界的反思密切相关。传统文人常在雨夜中感怀人生,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愁绪。
刘因,元代诗人,字德舜,号皋鹤,生卒年不详。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反映出士人的情怀与哲思。
《夜雨》创作于一个雨夜,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个人的处境,面对社会的浮华与内心的空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与感慨。
《夜雨》一诗通过梦醒的瞬间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夜晚雨声的细腻感受和对浮华人生的深沉思考。开头的“梦觉”使人感受到一种从梦境到现实的微妙转换,而“呼童问几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描绘了六月中山深处的秋意,仿佛在暗示内心的孤寂与凉意。
“夜静满城惟雨声”更是将环境的静谧与内心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雨声成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此后,诗人表达了对虚名的愧疚与对浮世的惊恐,展现出士人对自身价值的反思和对社会浮华的无奈。最后两句中,檐下的雨水如同愁思,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直至天明仍无法释怀。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长,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浮世虚名的反思与内心孤独的深切感受,呈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迷惘与思索,情感基调沉重而又细腻。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梦觉呼童问几更”中的“几更”指的是什么?
诗中“山深六月有秋意”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对四海虚名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