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望易京》

时间: 2025-05-04 08:31:41

诗句

乱山西下郁岧峣,还我燕南避世谣。

天作高秋何索莫,云生故垒自飘萧。

谁教神器归群盗,只见今人泣本朝。

莫怪风雷有馀怒,田畴英烈未全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8:31:41

原文展示:

乱山西下郁岧峣,还我燕南避世谣。天作高秋何索莫,云生故垒自飘萧。谁教神器归群盗,只见今人泣本朝。莫怪风雷有馀怒,田畴英烈未全消。

白话文翻译:

乱山在西边高耸入云,带回我燕南的避世之歌。天生的高秋何必惹人忧伤,云在故垒上自顾自地飘摇。是谁让神器落入了贼手,只看到今人对朝廷痛哭不已。不要怪风雷依然怒吼,田野间的英烈尚未完全消逝。

注释:

  • 乱山:形容山势险峻、错落有致。
  • 燕南:指的是燕地的南方,历史上燕国的地理位置。
  • 避世谣:隐居生活的歌谣,表达对世俗的逃避。
  • 神器:指古代帝王所用的权力象征,通常指传国之宝。
  • 群盗:指的是割席断交、窃取权力的盗贼。
  • 本朝:指当前的朝代。
  • 风雷:象征着动荡的局势和未平息的怒火。
  • 田畴英烈:指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因,元代诗人,因其作品反映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悟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歌多以抒情为主,常常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创作背景: 《望易京》写于元代,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诗人以此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是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望易京》是刘因的一首极具历史感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诗的开头以“乱山西下郁岧峣”描绘了险峻的山脉,给人以苍凉的感觉,似乎暗示着国家的动荡不安。接着,诗人通过“还我燕南避世谣”表达了对宁静、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天作高秋何索莫”一句,诗人在高秋的季节中思考人世的苦难,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忧伤。而“云生故垒自飘萧”则描绘了战乱后故垒的孤独与凄凉,象征着历史的沉重。随后的“谁教神器归群盗”,诗人直指时局的黑暗,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与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莫怪风雷有馀怒,田畴英烈未全消”,诗人用风雷来象征社会的不安定,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英烈的深切怀念,暗示着他们的牺牲并未被遗忘,仍在激励着后人。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故国的依恋,也有对现实的批判,表现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山西下郁岧峣:描绘出高耸的山脉,给人以壮丽而又压抑的感觉,暗示着国家的险境。
  2. 还我燕南避世谣:表达对燕南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逃避现实的苦痛。
  3. 天作高秋何索莫:在高秋的季节,诗人感慨天意的无情,对现实的不满。
  4. 云生故垒自飘萧:故垒的孤独与萧瑟,暗示历史的沉重与人们的无奈。
  5. 谁教神器归群盗:对当权者的控诉,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愤懑。
  6. 只见今人泣本朝:今人对当今朝代的失望与痛苦。
  7. 莫怪风雷有馀怒:对社会动荡的理解与包容,表现出诗人的宽广胸怀。
  8. 田畴英烈未全消:对英烈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传承,寓意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雷”象征社会动荡。
  • 对仗:如“谁教神器归群盗”、“田畴英烈未全消”等,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 象征:山、云、风雷等自然景象象征历史和社会的动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故土的思念、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英雄的怀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变迁的深思,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山:象征国家的动乱与不安。
  • 燕南:代表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
  • 高秋:暗示时局的严峻与无情。
  • 故垒:历史的沉重与遗忘。
  • 神器:权力与统治的象征。
  • 风雷:动荡与愤怒的象征。
  • 英烈: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乱山”主要用来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自然风光
    • B. 国家动荡与不安
    • C. 人们的快乐生活
    • D. 历史的辉煌
  2. “神器归群盗”中的“神器”指的是什么?

    • A. 传国之宝
    • B. 玩具
    • C. 书籍
    • D. 兵器
  3. 诗人对现状的情感是?

    • A. 满意
    • B. 愤怒与忧伤
    • C. 无所谓
    • D. 高兴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刘因《望易京》,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家国的深切思考,而刘因则在怀念故国的同时,带有更强烈的控诉意味。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刘因及其诗歌》

相关查询

偶题 怀归 寒食夜 猎骑 遣怀 鹭鸶 忆远 春夜闻笛 六月二十二日雨 其二 咏史乐府十二章·侍宴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千姿万态 提手旁的字 包含岂的词语有哪些 黄字旁的字 蝇攒蚁聚 羊入虎群 赤字旁的字 言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包含终的成语 羞人答答 一面之词 忍许 防微杜渐 目不识丁 父为子隐 濯澣 包含牒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