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论诗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6 03:13:43

诗句

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3:43

原文展示:

坎井鸣蛙自一天,
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句,
不到柴烟粪火边。

白话文翻译:

井边青蛙在水里鸣叫,仿佛是在向天空诉说;
遥望江山,心中感到更加超然洒脱。
虽知春天的草在池塘边生长,
但却未曾走到柴火和粪堆的地方。

注释:

  • 坎井:指有井的地方,井里有蛙鸣,体现出一种自然的宁静。
  • 鸣蛙:青蛙的叫声,象征春天的气息。
  • 江山:指的是广阔的景色,心境开阔。
  • 春草池塘句:春天的草在池塘边生长,描绘自然生机。
  • 柴烟粪火:柴火和粪堆,象征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繁忙。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情知春草池塘句”,可以引申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反映了古人诗词中常见的田园意象。同时,柴火与粪堆的对照,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琐事的逃避与超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是金朝著名的诗人、词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而著称。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格,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与诗人内心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超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人生态度的思索。

诗歌鉴赏:

《论诗三首 其一》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的开头,“坎井鸣蛙自一天”,通过描绘青蛙在井边鸣叫的场景,点出了自然界的生动与和谐。接着,诗人将目光放远,看到的江山让他心境更加超然。此处的“超然”不仅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自由,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超脱与淡然。

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知春草在池塘附近生长,但他却不愿意走近那些柴烟与粪火,这样的对比彰显了他对简单朴实生活的向往与对繁琐世俗的排斥。整体来看,诗歌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坎井鸣蛙自一天:井边的青蛙在鸣叫,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声音,表明宁静的环境。
    2. 江山放眼更超然:远眺山河,心中感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志向。
    3. 情知春草池塘句:虽然知道春草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敏感与理解。
    4. 不到柴烟粪火边:对柴火与粪堆的拒绝,反映出对繁忙生活的逃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蛙的鸣叫与人心境的开阔相联系,象征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 对比:通过对比自然景色与柴烟粪火,突显对繁琐生活的排斥。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深邃与宁静,是思考与反思的地点。
  • :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江山:广阔的视野与心境,象征理想与追求。
  • 春草: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美好。
  • 柴烟粪火:世俗生活的琐碎与繁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鸣蛙”指的是哪种动物? A. 鳥
    B. 蛙
    C. 魚
    答案:B

  2. 诗人对柴烟与粪火的态度是: A. 向往
    B. 排斥
    C. 无所谓
    答案:B

  3. “江山放眼更超然”中的“超然”指的是: A. 忧愁
    B. 超脱
    C. 忍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豪情与对自然的向往,但李白更加强烈的激情与元好问的超然淡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
  • 《元好问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再会饮如舟亭分韵得异字约赋廿句 九日雨 九日小酌席上赠张碧溪 九日前一夕泊韶州逢陆丽京 九日同春坡道人登高 九日闲居并序 九日寄子约(时海寇甫戢,闻河中盗起) 九日寄钱可复 九日陪郭使君梅别驾饮少峰池亭使君有诗四首因用其韵各得一字和之 其四 九日和王仲锡宪长咏蝴蝶花限韵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敛怨 齒字旁的字 后仰前合 九牛一毛 花好月圆 守财虏 广字头的字 白头相并 包含旒的词语有哪些 阜字旁的字 修长 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帑簿 针水 血字旁的字 蟹舍 馬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