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9:25
作者:蔡戡 〔宋代〕
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
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
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僧。
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
这位老僧确实毫无才能,虽然有嘴却从未说过葛藤的事。
入定参禅本是自我折磨,谁曾真正超凡入圣?
东西宗派的分歧徒劳地让人流泪,南北宗的分开只是在自找麻烦。
他自己内心既没有禅也没有佛,日常的生活不过是吃粥和做饭的家僧。
作者介绍:蔡戡,字君弼,号弘庵,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作著称,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佛教界的分歧与争论,表达了对修行的思考和对僧侣生活的质疑,强调了实际生活的平凡与朴实。
蔡戡的《偶作》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佛教修行与僧侣生活的真实状态。诗中通过描绘“老僧”的无能与内心的空虚,揭示了表面上看似高深的宗教修行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逃避与无奈。诗的前两句“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老僧的讽刺,表明他在修行上缺乏实质性的贡献。
接下来的“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则进一步探讨了禅修的艰辛和真正达到超凡境界的难度,质疑了那些自以为是的修行者的真实境界。后面的“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僧”则表现了宗派之间的争斗与无谓,似乎在告诫我们,分歧只会带来更多痛苦。
最后两句以“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收束,强调了修行的真实面貌:并非所有的僧侣都能超脱世俗,更多的只是为了生存而日复一日地过着简单的生活,这恰恰是对真实的反映。整首诗质朴而深刻,既有对宗教的反思,也有对人性及生活的真实描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宗教修行的虚无与真实生活的平淡,体现了对佛教内部争论的批判以及对真正修行意义的思考。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老僧”主要象征什么?
A. 高深的修行者
B. 平凡的生活者
C. 有才华的僧侣
D. 追求名利者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南北宗分自取僧”表达了对__的批判。
判断题:诗中有提到“超凡入圣”的人很多。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均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蔡戡更强调了社会与宗教的现实困境,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宁静的自然之美。
以上为蔡戡《偶作》的详细解析和学习内容,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