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1:05
题画寄会稽胡温
作者: 王翰 〔元代〕
秋声无远近,隐处入双松。
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
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
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
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声音不分远近,隐隐约约传入双松树间。落日的余晖照亮了寒冷的水边,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远处的山峰。孤舟上传来清冷的笛声,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暮钟声。对于山阴的道路我毫无所知,眼前的苍翠山色层层叠叠,显得无比渺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翰,元代诗人,字季常,号温山,生于今浙江,因其作品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正值诗人游历山水之间,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其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与深刻体悟。
王翰的《题画寄会稽胡温》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的开头以“秋声无远近”引入,直接带出秋天的氛围,声音的无远近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接着,诗人通过“隐处入双松”展示了松树与秋声的和谐共生,松树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恰如诗人内心的情感。
“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中,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冷冷的水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寂寥的画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受。同时,远处的山峰在烟雾的笼罩下显得模糊而遥远,仿佛隐喻着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故乡的思念。
后半部分“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孤舟上的笛声在寂静中回荡,钟声的出现更添了一丝凄凉与孤独。最后一句“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则表达了诗人对山阴道路的陌生与无助,层层叠叠的翠色山峦成为了他心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象征着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无奈。
整首诗以清冷的意境、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与内心的孤独感,体现了元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对人生无常与自然美的深刻思考。诗人虽然身处美丽的自然中,却依然感到孤独和迷茫,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落景”指的是:
A. 日落的景象
B. 夜景
C. 雨景
“孤舟”在诗中象征:
A. 热闹
B. 孤独
C. 富饶
诗中提到的“山阴”是指:
A. 一座山的名字
B. 浙江绍兴地区
C. 一种植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王翰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