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2:0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2:06:15
孤灯照无寐,飘泊寄僧房。
蕙草零秋露,莎鸡啼夜墙。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
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
在孤独的灯光下,我辗转难眠,漂泊于僧人的房间。
秋天的露水湿润了蕙草,夜晚的墙外传来莎鸡的啼鸣。
愁苦之时,我叹息起伯道(指古代隐士),年华渐老,常常怀念冯唐(指唐代名士)。
清晨我照着青铜镜,发现自己愈加厌恶鬓角的白发。
李元圭,元代诗人,生活在元朝时期,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为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这首诗写于秋深时节,诗人身处陌生的环境,感受到孤独与思乡之情,借助夜晚的情境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当下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孤灯照无寐”,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营造了孤独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飘泊寄僧房”传达了自己的漂泊不定,似乎在暗示着对归属感的渴望。
“蕙草零秋露,莎鸡啼夜墙”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蕙草的清香与莎鸡的啼鸣相映成趣,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秋天的萧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愁苦。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诗人以隐士和名士的对比,表达了对成功与隐逸生活的思考。他的愁苦不仅来源于个人的孤独,更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最后两句,诗人用“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清晨的自照让他意识到衰老,愈加厌恶自己白发的现实,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整首诗围绕孤独、漂泊、怀旧与衰老的主题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反映出对人生、时间与自我的深刻思考。
诗中“孤灯照无寐”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中的“鬓底霜”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冯唐”是指?
《秋夕》(杜甫)与《客海陵光孝寺秋深感怀二首》在意境上均表现出对秋天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杜甫在诗中通过夜色与自然景象展现个人的孤独与忧伤,而李元圭则通过对比隐士与名士的生活,反映出自己对现实的无奈与对往昔的怀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渲染出浓厚的情感,展现了古诗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