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4:59
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
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
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
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
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
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
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
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
唉,这样的日子再也无法得到,古今有多少人继承了道脉?
先贤们在东林讲学,明府与新丽泽的朋友结交。
四位学者的言论如同万斛珍珠,二泉的说法也能换来千金。
绛帐下的清风拂动着我的衣襟,黄堂上化作雨水滋润着田野。
一旦归程,赋诗仍如初,虽然我的道理南辕北辙。
孔子归鲁是在何年,泗水泉与林木都增添了色彩。
田间的遗老失去了主人,让我在车上泪水湿透衣襟。
草深一丈的讲堂前,唉,这样的日子再也无法得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秦镛,明代诗人,生于江苏,精通诗文,尤其在儒学方面造诣深厚。他的诗风格多以抒情和议论为主,关注社会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明末动荡时期,社会动乱,文化传统面临挑战。诗人通过回忆昔日的讲学盛况,表达对失去的文化传承与理想的惋惜之情。
《吁嗟》是一首充满感慨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全诗以“吁嗟此日不再得”开头,便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感叹时光流逝和传统文化的衰落。诗中提到的“东林”与“明府”,不仅代表了明代的学术中心和官场,还象征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和追求。
接着,诗人通过对“四子”的赞美,突显了古代学者的智慧与价值,借用“万斛珠”和“千金易”这样的比喻,强调了知识的珍贵和难得。这种对比也暗示了当今学术环境的稀缺与不足。
在描绘环境时,诗人用“绛帐清风”和“黄堂化雨”描绘出一幅优雅的学术氛围,表现了理想中的文化生活。然而,随着“田间遗老顿无主”的出现,诗人感受到传统的失落和无奈,表达出对老一辈文化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全诗通过对孔子归鲁的追溯,深化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最后以“草深一丈讲堂前”收尾,再次唤起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惋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诗人通过对古代学术环境的描绘,反映出对现代文化现状的忧虑,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东林”指的是哪个时期的学术中心?
“四子言如万斛珠”中“四子”指的是哪四位学者?
诗中反复提到的“此日不再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