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6:06
钱塘看潮
夜发富春江,午缆钱塘岸。
不见当时射潮者,天际烟波空浩瀚。
须臾海门走匹练,白虹蜿蜿吐长线。
渐看鳌背负山来,汹涌顿令天地变。
龙吹笛,鼍击鼓,冯夷天吴江上舞。
万斛舳舻如败叶,怒涛一卷送平浦。
伊昔惟闻东流之水无尽期,
沃焦澒洞为漏卮。
云何已逝壑,而有还源时。
应是伍胥文种恨不灭,无路叩天气填咽。
故教雪浪排长空,古今嘘吸无时绝。
夜晚从富春江出发,正午时分停靠在钱塘江岸边。
看不见当年发潮的人,天边的烟波浩瀚无边。
不久,海门处潮水奔涌而出,白色的虹光蜿蜒吐出长线。
渐渐地看到像鳌鱼背负着群山而来,
汹涌的潮水顿时使天地为之一变。
龙在吹笛,鼍在击鼓,冯夷在吴江上翩翩起舞。
无数船只如同败叶,怒涛一卷将它们送向平岸。
往昔只听东流的水声没有尽头,
那沃焦澒洞好似漏斗一般。
怎么会已逝的壑中,仍然有回源之时呢?
这应该是伍胥和文种的恨恨不灭,无路可叩,天际只能默默叹息。
所以才让雪浪冲击着长空,古今的呼吸声无时无刻不在。
邓旭,明代诗人,生活在中国历史的转型期,诗风豪放,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钱塘看潮》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潮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历史遗恨的思考。
《钱塘看潮》是一首描绘钱塘江潮水壮观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雄壮的气势,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以“夜发富春江”引入,表现了诗人出行的情景,接着通过“午缆钱塘岸”描绘了他抵达目的地的宁静与期待。随着潮水的到来,诗人逐渐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须臾海门走匹练,白虹蜿蜿吐长线”,将潮水比作奔涌的匹练,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通过“渐看鳌背负山来”展现了潮水如同巨兽般的来临,天地仿佛因此而变。古代神话中的元素“龙吹笛,鼍击鼓”也被巧妙地运用,使得这场自然的盛宴更加生动。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往昔的感慨与对人类情感的思考。最后几句的反思,表现了对历史人物伍胥与文种的惋惜,使整首诗在自然壮观的描绘中融入了深刻的历史和情感思考,形成了古今交融的意境。
全诗通过描写钱塘江的潮水,展现自然的伟大与历史的沉重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形成了古今交融的意境。
《钱塘看潮》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邓旭
D. 白居易
诗中“须臾海门走匹练”中的“匹练”比喻什么?
A. 船只
B. 潮水
C. 大海
D. 江河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伍胥和文种代表了什么?
A. 情感的无奈
B. 自然的伟大
C. 诗人的理想
D. 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