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3:19
苏幕遮 自黔归,赴秋试,赋感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甚功名,何意绪。
说到劳生,总没些儿趣。
二月行踪三月住。
四月黔关,五月依然去。
万重山,千里路。
驴背明朝,独自和秋语。
我比残鸦心更苦。
一点归心,却在天涯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冷淡和对人生的感慨。他觉得追求功名没有什么意义,生活的艰辛让他感到无趣。二月时他在路上,三月又停留,四月从黔地返回,五月仍旧出行,面对重重山峦和千里之遥的路途,他骑在驴背上,独自与秋天的气息对话。与孤独的残鸦相比,他的内心更加苦涩。虽然心中有归乡的情感,但那份归心却遥不可及,如同在天涯的树木一般。
作者介绍:易顺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富有哲理,反映出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清新,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示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易顺鼎自黔地归来之际,正值赴秋试时。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功名的反思,促使他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对归乡的渴望。
这首《苏幕遮》体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漫长旅途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涩,尤其是那句“我比残鸦心更苦”,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诗人在旅途中不断反思,似乎在质疑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最终得出“总没些儿趣”的结论,显得无奈而又无助。
此外,诗中提到的“驴背明朝,独自和秋语”,不仅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心灵的对话。秋天的意象在这里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心境的映射,浑然天成,充满了诗意。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结合上,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功名的冷淡与对归乡的渴望,反映出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作者对功名的态度是:
A. 渴望
B. 轻视
C. 忽略
D. 追求
“我比残鸦心更苦”中的“残鸦”象征:
A. 孤独
B. 努力
C. 成功
D. 快乐
诗中提到的“驴背”主要象征:
A. 财富
B. 旅途的艰辛
C. 归乡的希望
D. 人生的意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登高》中,杜甫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但其情感更为激昂,而易顺鼎的《苏幕遮》则倾向于内省与沉思,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