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6:34
听晓鸿。
晓鸿度将旦。
跨弱水之微澜。
发成山之远岸。
怵春归之未几。
惊此岁之云半。
出海涨之苍茫。
入云途之瀰漫。
无东西之可辨。
孰遐迩之能算。
微昔见于洲渚。
赴秋期于江汉。
集劲风于弱躯。
负重雪于轻翰。
寒溪可以饮。
荒皋可以窜。
溪水徒自清。
微容岂足玩。
秋蓬飞兮未极。
塞草寒兮无色。
吴山高兮高度。
越水深兮深不测。
羡明月之驰光。
顾征禽之驶翼。
翼伊余马之屡怀。
知吾行之未极。
夜绵绵而难晓。
愁参差而盈臆。
望山川悉无似。
惟星河犹可识。
孤雁夜南飞。
客泪夜沾衣。
春鸿旦暮返。
客子方未归。
岁去欢娱尽。
年来容貌衰。
揽衽形虽是。
抚臆事多违。
青緺虽长复易解。
白云诚远讵难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6:34
八咏诗 其六 晨征听晓鸿
作者:沈约 〔南北朝〕
听晓鸿。晓鸿度将旦。
跨弱水之微澜。发成山之远岸。
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
出海涨之苍茫。入云途之瀰漫。
无东西之可辨。孰遐迩之能算。
微昔见于洲渚。赴秋期于江汉。
集劲风于弱躯。负重雪于轻翰。
寒溪可以饮。荒皋可以窜。
溪水徒自清。微容岂足玩。
秋蓬飞兮未极。塞草寒兮无色。
吴山高兮高度。越水深兮深不测。
羡明月之驰光。顾征禽之驶翼。
翼伊余马之屡怀。知吾行之未极。
夜绵绵而难晓。愁参差而盈臆。
望山川悉无似。惟星河犹可识。
孤雁夜南飞。客泪夜沾衣。
春鸿旦暮返。客子方未归。
岁去欢娱尽。年来容貌衰。
揽衽形虽是。抚臆事多违。
青緺虽长复易解。白云诚远讵难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听到鸿雁叫声的情景。黎明时分,鸿雁飞过,轻轻跨过微波荡漾的水面,向远处的山岸飞去。春天的归来似乎还不远,但又让人感到不安,时光已然过了一半。海面上波涛汹涌,云间的道路也显得迷蒙不清,东南西北难以辨认,远近也难以计算。回忆起曾经在孤岛上看到的鸿雁,它们在秋天时飞往长江和汉水。鸿雁用强劲的风抵挡着身体的轻盈,承载着沉重的雪。寒冷的溪水可以饮用,荒凉的荒地也可以躲避。溪水虽然清澈,却无法让人留恋。秋天的蓬草飘飞,仍未结束,塞外的干草因寒冷失去了色彩。吴山高耸入云,越水则深不可测。我羡慕明月的光辉,却回首看飞翔的鸟群。思念我的马,心中充满惆怅,知道自己的旅途依然漫长。夜色绵绵,令人难以分辨,愁绪参差,充满心头。望向山川,皆无相似,唯有星河依然可辨识。孤雁在夜空中南飞,游子的泪水沾湿了衣襟。春鸿在晨昏之间往返,我却仍未归家。岁月流逝欢乐已尽,年华渐渐衰老。虽然身披华服,心中却多有不如意。青丝虽长却易解,白云虽远却难以依赖。
沈约(441年-513年),字景书,号少游,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诗歌、辞赋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时代动荡,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对家乡的思念和个人的孤寂有着深刻的感触。
沈约的《八咏诗 其六 晨征听晓鸿》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展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诗中以“晓鸿”为引子,描绘了清晨的情景,鸿雁象征着离别与思念,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出对春天归来的渴望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沈约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弱水”、“寒溪”、“吴山”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孤雁南飞、游子泪湿衣襟,生动地表现出思乡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挂念。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沈约超凡的诗歌才华,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可奈何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索。诗的结尾部分,关于青丝与白云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令人唏嘘。
整首诗的主题是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对故乡思念的深刻感受,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晓鸿”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吴山”和“越水”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青丝”与“白云”有何含义?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