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0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02:50
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
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
众贤发蕴奥,授业称专门。
传笺与注解,璨璨今犹存。
始欲沿其学,陈迹不可言。
唯余兵家说,自昔罕所论。
因暇聊发箧,故读尚可温。
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贲。
终资仁义师,焉愧道德藩。
挥毫试析理,已厌前辈繁。
信有一日长,可压千载魂。
未涉勿言浅,寻流方见源。
庙谋盛夔禼,正议灭乌孙。
吾徒诚合进,尚念有新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术的认同与对兵法的探讨。梅尧臣自述自己所学的主要是儒家经典,认为这些经典是天地之本。他提到众多贤士从中发掘深奥的道理,传授学业,形成专门的解读。虽然古代的注释和解释已流传至今,但他认为单纯追随古人的足迹是不可取的。梅尧臣表示自己对兵法有独到见解,但这些见解在历史上鲜有人谈论。他在闲暇时翻阅兵法,认为即使是文人也应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他强调道德与仁义的重要性,认为不应仅依赖武力。最后,他期待能对兵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只需探索其中的理,便能压制千古的疑惑。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青原,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他生于福建,其诗风以清新脱俗著称,作品多以哲理和现实生活为主题,常体现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李君讨论《孙子兵法》时,表达了他对传统儒学的尊重与对兵法的独立见解,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梅尧臣的《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是一首深具思想性的诗作,展示了他对儒家与兵法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梅尧臣明确表达了自己所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了经典对于天地根本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文化自觉。接下来的几句中,他提到贤者的智慧和传授的专业性,表明了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而后,梅尧臣转向兵法,指出自己对兵法的独到研究和见解,这一转变不仅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还引发了对文人与武人的思考。他认为,文人不必只依赖武力,而应以仁义为根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与价值观的坚持。最后,他的期望在于能够通过对兵法的深入分析,找到历史的脉络和思想的源泉,显示出他对知识探索的热情与坚定信念。
整首诗言辞凝练,意蕴深远,既有对历史文化的缅怀,也有对自身学术追求的反思,体现了梅尧臣作为一个士人的胸襟与志向。
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
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术的认同和重视。
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
说明儒家经典是探讨道理的根基,强调其重要性。
众贤发蕴奥,授业称专门。
赞美贤士发掘深奥的道理,形成专门的学问。
传笺与注解,璨璨今犹存。
传承的注释和解读在今天依然闪耀。
始欲沿其学,陈迹不可言。
开始学习这些知识,但追随古人的足迹并不容易。
唯余兵家说,自昔罕所论。
仅有自己对兵法的理解,历史上鲜少有人讨论。
因暇聊发箧,故读尚可温。
在闲暇时翻阅兵法,认为阅读仍然有益。
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贲。
文人不必仅仅依靠武力,强调了知识的力量。
终资仁义师,焉愧道德藩。
以仁义作为师资,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挥毫试析理,已厌前辈繁。
开始深入分析,厌倦了前辈的繁杂。
信有一日长,可压千载魂。
确信某天能找到真理,能够解开历史的疑惑。
未涉勿言浅,寻流方见源。
不应轻言浅薄,深入探讨才能发现源头。
庙谋盛夔禼,正议灭乌孙。
提及古代的谋略和军事,表现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吾徒诚合进,尚念有新尊。
期望与同道中人共同进步,期待有新的尊重和理解。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个人学术追求的坚定。梅尧臣在尊重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展示了对兵法的独到见解,强调了道德与仁义的重要性,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士人的责任感与思考深度。
诗中提到的主要学术方向是什么?
A. 道教
B. 儒家
C. 兵法
D. 佛教
梅尧臣在诗中强调了什么与文人无关的力量?
A. 知识
B. 武力
C. 财富
D. 地位
“信有一日长,可压千载魂。”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惋惜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知识的追求
D. 对传统的尊重
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