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04:14
原文展示:
楚楚青琅玕,亭亭上碧落。
层层凛秋棱,不与春芳约。
动摇清风生,尘浊空万壑。
常时一味静,水月环采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清幽的自然景象。青琅玕(美玉)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亭亭而立于碧蓝的天空之下。秋天的层层山峦显得凛冽,与春天的花朵没有约定。微风轻轻吹拂,清新的空气让万壑之间都显得空灵而洁净。常常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水面上倒映着月光,环绕着那清晰的美玉。
注释:
- 楚楚:形容清晰、鲜明的样子。
- 青琅玕:指的是一种绿宝石,象征美丽和珍贵。
- 亭亭:形容高耸而直立的样子。
- 层层凛秋棱:意指秋天的山峦重重叠叠,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 不与春芳约:表示秋天的景色与春天的花朵不相约,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 动摇清风生:微风轻轻吹动,带来清新的气息。
- 尘浊空万壑:形容空气清新,没有尘埃,山谷显得广阔而宁静。
- 常时一味静:常常保持一种宁静的状态。
- 水月环采若:水面上倒映着月光,环绕着那清澈的美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日的清晨创作,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秋天的凛冽与内心的宁静。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是诗人对自然的一种赞美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寿王修斋枢密·采若行》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气息的古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诗的开头以“楚楚青琅玕,亭亭上碧落”引入,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仿佛目睹了一块美玉在阳光下闪耀,展现了作者对美的敏感和欣赏。
“层层凛秋棱,不与春芳约”则将季节的变化引入诗中,秋天的层叠山峦显得冷清,与春天的繁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多变的思考。接着,“动摇清风生,尘浊空万壑”描绘了山谷中清风徐来的场景,空气的清新与宁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隔离在外。
最后,“常时一味静,水月环采若”总结了全诗的意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水面上月光的倒影更是增添了诗的意境之美。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调,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内心的平静,给人以极大的美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楚青琅玕:描绘美玉的光辉,象征清澈与璀璨。
- 亭亭上碧落:表现出美玉高耸于蓝天之上,意境高远。
- 层层凛秋棱:秋天的山峦层叠而立,给人寒冷的感觉。
- 不与春芳约:强调秋天与春天的对立,表达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动摇清风生:细腻地描绘了微风拂动的情景,带来清新之气。
- 尘浊空万壑:意指空气清新,环境宁静。
- 常时一味静:表达一种常态的宁静心态。
- 水月环采若:水面上月影的清晰与美丽,象征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琅玕比作美玉,象征珍贵。
- 对仗:如“层层凛秋棱,不与春芳约”,形成音韵和谐。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情感,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琅玕:象征美丽与珍贵,代表自然的纯净。
- 碧落:象征广阔与清澈,表现天空的美丽。
- 秋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水月:象征心灵的宁静与内心的明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层层凛秋棱”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春天的景色
- B. 秋天的山峦
- C. 夏天的花朵
- D. 冬天的冰雪
-
“水月环采若”中的“水月”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流逝
- B. 内心的宁静
- C. 自然的变化
- D. 美的追求
-
诗中“楚楚青琅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哀伤
- B. 喜悦
- C. 清新与美丽
- D. 迷茫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宁静与孤独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与《采若行》主题相近,都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