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3:33
送贤良陈著作签书寿州判官
海隅方万里,豪俊几何人。
百汰求才尽,三薰得士新。
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
佗日苍生望,非徒泽涛春。
在海角天涯的地方,距离遥远万里,真正杰出的人才又有多少呢?
经过层层筛选,求才的人已是穷尽,唯有三次熏陶,方才得以新添人才。
声望与才华犹如高耸的山峰,事业在某一时刻必然能够展现。
在那一天,苍生都在期待,并不仅仅是春天的惠泽和波涛的恩赐。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著称,主张重视历史的教训,并在政治上推行改革,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人才的选拔。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与期待,也表达了对陈著作的祝福与赞美。陈著作即是指即将担任寿州判官的贤良之士,诗中通过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展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
这首诗通过对人才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作者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诗的开头“海隅方万里”给人以一种辽阔的空间感,同时引入了人才稀缺的主题,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接下来的“百汰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则展示了人才选拔的艰难与教育的重要性,表达出作者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一句,表现出对陈著作未来成就的期待,声望与才华如高峰般耸立,事业在某一时刻必会展现光芒,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振奋。最后一联“佗日苍生望,非徒泽涛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寄希望于那一天的到来,强调了国家治理与苍生福祉之间的密切关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司马光对人才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渴求与培养,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注与期待,表达了对社会繁荣与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海隅”意为?
A. 边远地区
B. 海的深处
C. 河流的尽头
“三薰得士新”中的“三薰”指的是什么?
A. 三次考试
B. 三次熏陶
C. 三次旅行
诗中的“苍生”指的是?
A. 政府官员
B. 老百姓
C. 学者名流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的《送贤良陈著作签书寿州判官》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展现了对人才与社会的关注,但杜甫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感慨与忧国忧民之情,而司马光则更聚焦于对人才的期待与寄托。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