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南歌子词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3 10:43:53

诗句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43:53

原文展示

南歌子词三首 其三
裴谭 〔唐代〕
簧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沉重而复杂的情感状态。诗人以“簧蜡”为红烛,暗示了情感的脆弱和不易。尽管有美好的感情,但仍旧感到不自由;“细丝斜结网”则比喻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关系,最终让人无法自拔,仿佛被“眼相钩”所困。

注释

  • 簧蜡:指的是用蜡制成的蜡烛,象征着脆弱和易逝的情感。
  • 不自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压抑,暗示情感受到了束缚。
  • 细丝斜结网:比喻复杂的情感关系,像是细丝编织成的网,让人无处可逃。
  • 眼相钩: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纠缠和无法挣脱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裴谭,唐代诗人,以词作见长,擅长抒发细腻的情感,作品多描写爱情和人情世故,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产生于唐代,正值社会繁华,但个人情感却常处于矛盾与挣扎之中,反映了当时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词三首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开头以“簧蜡”为红烛,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脆弱性和易逝性,暗示着美好却又不稳定的爱情。而“情知不自由”则显示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即使有着深厚的情感,却仍感到被束缚。这种矛盾恰恰是人们在情感世界中常常面临的困境。

接下来的“细丝斜结网”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复杂感,仿佛爱情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让人无法逃脱。最后“争奈眼相钩”则将情感的纠缠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无奈,也有对彼此的吸引。这种情感的深邃和细腻,正是唐诗词的魅力所在。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展示了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人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他对爱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簧蜡为红烛:用蜡烛的脆弱象征情感的易逝,暗示爱情的短暂与脆弱。
  2. 情知不自由: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不满和无法自由的感受。
  3. 细丝斜结网:比喻情感关系的复杂与纠结,暗示无法轻易解脱。
  4. 争奈眼相钩:形象地表现了情感的吸引与束缚,既有无奈又有缠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比作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拟人:细丝似乎有了情感,赋予了无形的关系以生命。
  • 对仗:诗中用词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爱情中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的脆弱与无奈,表达了对自由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烛: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 细丝:象征情感的缠绕与复杂。
  • :象征着吸引与情感的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簧蜡为红烛”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情感的稳定
    B. 情感的脆弱
    C. 情感的自由
    答案:B

  2. “细丝斜结网”可以理解为: A. 情感的简单
    B. 情感的复杂
    C. 情感的快乐
    答案:B

  3.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是: A. 满意与幸福
    B. 无奈与挣扎
    C. 冷漠与疏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的《无题》:同样探讨爱情的复杂与无奈。
  • 温庭筠的《更漏子》:描写爱情的细腻与多愁善感。

诗词对比

  • 裴谭与李商隐的爱情诗,前者更显脆弱和无奈,后者则多表现欲望与希望的交织。两者在情感描写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及作品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沛有感 游小金山 其三 游小金山 其二 游小金山 其一 阙题 题司马相如琴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阜字旁的字 朱弦疏越 平易 包含陆的词语有哪些 柳杞 包含怀的词语有哪些 问鼎轻重 入字旁的字 放马华阳 来鸿去燕 想闻 色字旁的字 哀家梨 瓦字旁的字 适百里者宿舂粮 羊字旁的字 英勇善战 包含诘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