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4:04
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把瑶函。念家山。
十八荔娘红玉酣。味如兰。味如兰。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
霜林何日红于酒。
更将百颗题书后。
忆江南。忆江南。
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
将美好的茶果寄来,
我想念家乡的山水。
十八颗荔枝红得如同玉石般娇艳,味道如兰花般芬芳。
亲自挑选的镴瓶装着一瓯春雪的甘甜。
霜林何时才能比得上美酒的颜色?
更何况那百颗果实的背后,
我更怀念江南的风光。
即使玉破的鲈鱼,也不如金色的橙子美味可口。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在南方生活的愉悦与对江南美景的留恋。
《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是一首充满乡愁与自然美的诗作。樊增祥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食物和自然景色结合,传达出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诗的开头提到“把瑶函”,给人一种温馨、珍贵的感觉,接着“念家山”则直接点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接下来的描写中,“十八荔娘红玉酣”,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色泽与口感,更通过“味如兰”的比喻,提升了荔枝的价值感,体现出南方特有的丰收之美。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春雪象征着新生和清新。而“霜林何日红于酒”,则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感叹自然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最后,反复提及的“忆江南”更是情感的高潮,这不仅是对江南山水的怀念,也是一种对美好记忆的珍惜。诗中“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的对比,既是对美味的追求,也隐喻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
这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瑶函。念家山。
十八荔娘红玉酣。味如兰。味如兰。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
霜林何日红于酒。
更将百颗题书后。
忆江南。忆江南。
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
全诗通过对南方美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温馨而又淡淡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测试:
《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樊增祥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十八荔娘”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山水
B. 珍贵的美食
C. 伤心的往事
D. 丰收的希望
诗中“忆江南”重复出现,主要表达了:
A. 对南方的思念
B. 对北方的向往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