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子夜歌十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6 20:06:56

诗句

侬年三五时,双鬟垂两肩。

日在欢左右,不解取欢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06:56

原文展示:

侬年三五时,双鬟垂两肩。
日在欢左右,不解取欢怜。

白话文翻译:

我年纪三五岁,双鬟发垂落肩头。
阳光在我身边左右摇曳,我却不懂得怎样去取悦他人。

注释:

  • :我,指代自己。
  • 年三五时:指年龄大约在三到五岁。
  • 双鬟:指的是两个髻,形容小女孩的发型。
  • 垂两肩:形容发髻低垂,披散在肩上。
  • 日在欢左右:太阳在我身边快乐地照耀。
  • 不解取欢怜:不知道如何去获得他人的欢心和怜爱。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可见诗人在描绘幼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儿童天真无邪的特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慎行(约1585-1645),明代诗人,字幼清,号元之,江苏人。其诗清丽脱俗,常赋予自然景物以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子夜歌》系列表现了年轻女子的情感状态,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束缚。此首诗描绘了幼女的无忧无虑,反映了诗人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珍视。

诗歌鉴赏:

《子夜歌十二首 其一》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幼年的天真与无邪。诗中描绘的小女孩在阳光下玩耍,双鬟低垂,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透出一种童趣。诗的第一句以“侬年三五时”开头,直接引入了诗人的年纪,给读者一种亲切感。接下来的“双鬟垂两肩”则生动地勾勒出小女孩的形象,发髻的细节让人感受到她的童真。阳光的描绘,将这种无忧的气氛进一步渲染,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快乐的场景。然而,“不解取欢怜”则揭示了小女孩对周遭世界的无知与天真,反映出一种对世事的无所畏惧。整体而言,诗歌营造了一个纯真而快乐的童年世界,同时也暗示了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侬年三五时:点明幼女的年龄,展现出一种童趣。
  • 双鬟垂两肩:描绘发型,突显女性特征,表现出天真无邪。
  • 日在欢左右:阳光的照耀象征着快乐,增强了画面感。
  • 不解取欢怜:阐述了小女孩的无知,表现出纯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年三五时”和“双鬟垂两肩”,形成音韵的和谐。
  • 意象:阳光、双鬟等意象,传达出童年的快乐和无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忧无虑时光的追忆与珍惜,同时也反映了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逐渐认知与复杂情感的丧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鬟:象征着少女的纯真与美好。
  • 阳光:象征着快乐与生命的活力。
  • :代表着承载,无忧的童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侬年三五时”中的“侬”指代什么?

    • A. 你
    • B. 我
    • C. 她
  2. 诗中小女孩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 A. 披肩长发
    • B. 双鬟
    • C. 短发
  3. 诗中提到的“在欢左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阳光
    • C. 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通过比较于慎行的《子夜歌》和李白的《月下独酌》,可以看到两者在意象表达上的不同。李白更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而于慎行则侧重于童年的纯真与无忧。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诗词选》

相关查询

塞上曲 秋日东郊 冤雪还乡重游惠山 辞众偈 次杨咸亨江郊亭新成二十三韵 春游三首 其一 閒居东湖述怀 夏日园中清暑二首 其一 春日遣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餐水栖 捣药 横行霸道 雷击墙压 矢鱼 乚字旁的字 支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袒膊 牛字旁的字 丿字旁的字 抚今思昔 异流 花残月缺 截稿 包含韧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