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5:05
秋日登御风台
作者: 陈亮 〔元代〕
雁峰有高台,西望近林岭。
乘閒一展眺,举步凌绝顶。
秋高灏气肃,风物渐凄冷。
寒螀始发声,过雁有遗影。
惟时收穫竟,远目足驰骋。
北海澄不波,西山碧逾净。
萧晨感摇落,赏玩爱清景。
未结尘外游,即此足幽屏。
在雁峰上有一座高台,向西望去,近处是林岭。
我随意地放眼远眺,登上这绝顶。
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明朗,风物渐渐显得萧瑟寒冷。
寒蛩(蟋蟀)开始发出声音,经过的大雁留下一丝影迹。
只希望时光能够收获一切,远望时心情畅快。
北海如镜般平静,西山的碧绿更加清澈。
清晨的萧条让我感受到秋的落寞,欣赏这清新的景色。
虽未出游于尘世间,然而在此也足以成为我的幽静屏障。
作者介绍:
陈亮,元代诗人,字仲明,号青山,江苏苏州人,著有诗词、散文等。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秋日登御风台》创作于元代,正值秋天,诗人登高望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秋季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日的高台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以“雁峰有高台”引入,画面感立刻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乘閒一展眺,举步凌绝顶”,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仿佛在这高峰之上,时间和空间都被暂时抛开。
“秋高灏气肃,风物渐凄冷”,通过对秋天气候的描述,不仅营造了宁静的氛围,也暗示了季节变迁带来的萧瑟之感。而“寒螀始发声,过雁有遗影”,则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的细节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深秋的寂寥感。
“北海澄不波,西山碧逾净”两句,描绘出广阔的北海和清澈的西山,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最后两句“未结尘外游,即此足幽屏”,则表达了作者在如此美景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寄托,尽管未能远游,他已在这片刻中找到了幽静的归宿。
整首诗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内心的悠然自得,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日的高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对秋季的描绘,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秋日登御风台》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寒螀”指的是: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