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2:43
原文展示:
势利拘牵无已时,超然真乐绝端倪。
家风淡寂从今见,人事尘劳与我暌。
门外旌旗犹坌拂,辕间款段已鸣嘶。
何当解组如初约,直与西京二傅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利益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作者认为,世俗的功利思想不断地束缚着人们,然而真正的快乐却是超然的,无法用常规的标准来衡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风气显得愈加淡泊,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和劳碌也与自己渐行渐远。门外的旌旗依旧在轻轻摇曳,而车辕之间则传来马儿的嘶鸣。作者渴望能够摆脱这些世俗的羁绊,回到最初的约定,和西京的二位傅相齐。
注释:
- 势利:指利益和权势,强调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 拘牵:受到束缚和限制。
- 超然:超脱,超越世俗。
- 家风:家庭的风气和传统。
- 淡寂:淡泊宁静。
- 暌:分离、疏远的意思。
- 旌旗:战旗,象征着权势和荣耀。
- 鸣嘶:马的叫声,传递出一种生动的意象。
- 解组:解除束缚,重归自由。
典故解析:
- 西京:指的是古代的长安,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傅是指古代有名的学者,代表着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子昂,号丰溪,宋代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表达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常常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思考时,正值社会风气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被利益所驱动。韩维试图通过诗歌传达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人际关系中真诚与淡泊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首句开始便直指世俗的沉重,"势利拘牵无已时"道出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无奈与束缚。诗人在此引入了“超然真乐”这一概念,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接下来的“家风淡寂从今见”则表现出作者对家庭风气的反思,家风的淡泊也许是对繁华世界的另一种抵抗。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描绘了门外的旌旗和车间的马鸣,生动地展示了外界的繁忙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对比。
最后两句“何当解组如初约,直与西京二傅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希望能够回到最初的约定,与理想中的贤人并肩而立,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透视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内心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具有深刻的哲理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势利拘牵无已时:世俗的利益和权势不断地束缚着我。
- 超然真乐绝端倪:真正的快乐是超脱的,无法用常理来判断。
- 家风淡寂从今见:家庭的风气变得淡泊宁静,从今以后显而易见。
- 人事尘劳与我暌:人们的纷争和忙碌与我渐行渐远。
- 门外旌旗犹坌拂:门外的旌旗依然轻轻飘动。
- 辕间款段已鸣嘶:车辕间的马儿已经开始嘶鸣。
- 何当解组如初约:何时才能解除这些束缚,回到最初的约定?
- 直与西京二傅齐:愿能与西京的两位名士并肩而立。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旌旗”和“鸣嘶”形成了外在繁华与内心宁静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世俗的繁忙生活比作束缚,表达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加深了对生活状态的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世俗利益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际关系中真诚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势利:象征着世俗的纷争与利益。
- 超然:象征着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 旌旗:象征着外在的繁华与荣耀。
- 鸣嘶: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势利拘牵”指的是哪种社会现象?
- A. 个人追求
- B. 世俗的利益和权力
- C. 家庭教育
- D. 自然风光
-
“超然真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追求名利
- B.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 C. 对社会的失望
- D. 对家庭的责任
-
“何当解组如初约”中的“解组”意指什么?
- A. 开始新的生活
- B. 摆脱世俗束缚
- C. 增加家庭责任
- D. 追求名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及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韩维的《次韵》与陶渊明的《饮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世俗的反思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韩维更强调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赏析-韩维篇》
- 《陶渊明与韩维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