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5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55:35
画堂春 山桐花盛开壬午暮春
作者:符锡 〔明代〕
柴门过雨春融液。
月色桐花香藉。
梦断晓莺山更寂。
可谁寻觅。
曾嫌紫陌同尘,
岂畏红芳避迹。
朝阳鸣凤无消息。
也应抛掷。
春雨过后,柴门外的春水融化成液体。
月光下,山桐花的香气弥漫开来。
梦醒时分,早上的黄莺在山中更显得寂静。
可有谁来寻找?
曾经嫌弃那条满是尘土的紫陌,
又怎会畏惧红花的踪迹?
朝阳下,鸣叫的凤凰没有消息,
也应当抛弃一切。
作者介绍:符锡是明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风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自然的描写。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壬午年暮春之际,正值春天的尾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画堂春 山桐花盛开壬午暮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词作,诗中通过春雨、月光、山莺、桐花等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思念的春日画面。开头“柴门过雨春融液”描绘了春雨后的清新,生动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和生机;而“月色桐花香藉”则运用了月光和花香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柔和的氛围。诗人在梦醒的瞬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展现出一种孤寂的美感。
后半部分的“曾嫌紫陌同尘,岂畏红芳避迹”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曾经对尘世的厌倦,反而让他更加珍视眼前的美好。最后以“朝阳鸣凤无消息”作为结尾,点出一种无奈与放弃的情感,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寻,以及在时间流逝中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意象主要是哪些?
A. 春雨与桐花
B. 秋风与落叶
C. 冬雪与梅花
“梦断晓莺山更寂”中,“梦断”指的是什么?
A. 梦醒
B. 梦境消失
C. 梦想成真
诗歌最后一句“也应抛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过去的放下
C.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与表现。
这些书籍可供深入了解明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