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九日集客》

时间: 2025-05-06 23:09:37

诗句

佳节欲酬须酩酊,东篱不记几飞觞。

从教乌帽吹将去,且对黄花邻取香。

世事漫劳三太息,人生宽破百重阳。

英雄盖代今何在,戏马高台久已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3:09:37

原文展示

九日集客
作者: 吴锡畴 〔宋代〕

佳节欲酬须酩酊,
东篱不记几飞觞。
从教乌帽吹将去,
且对黄花邻取香。
世事漫劳三太息,
人生宽破百重阳。
英雄盖代今何在,
戏马高台久已荒。


白话文翻译

在这佳节之际,想要痛痛快快地畅饮,
东篱下我却已不记得喝了多少杯。
就算乌纱帽被风吹走,
我也只想对着黄花,向邻居取些香气。
世事让我不由得长叹三声,
人生的宽广却让我在重阳节的欢庆中迷失。
如今的英雄豪杰都在哪里呢?
那高台上曾经的戏马表演早已荒废。


注释

字词注释

  • :答谢,回报。
  • 飞觞:指盛酒的杯子,形象地表达饮酒的情景。
  • 乌帽:指官帽,象征身份地位。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的象征。
  • 三太息:三次叹息,表达对世事的无奈。
  • 宽破:宽广而消逝。
  • 盖代:指代代出众的人物。
  • 戏马高台:指古代表演马戏的场所。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日,习俗有登高望远、赏菊、饮菊花酒等。
  •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体现隐逸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锡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歌风格多反映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九日集客》写于重阳节,诗人聚会饮酒,借节日抒发对世事的感慨和人生的思考,体现出对英雄豪杰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失望。


诗歌鉴赏

《九日集客》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开篇便以“佳节欲酬须酩酊”引入,展现了节日的欢愉与饮酒的豪情。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欢乐的表象被内心的孤独与感慨所覆盖。诗中出现的“东篱不记几飞觞”,通过“飞觞”这一意象,暗示了饮酒的忘我与随性,但也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从教乌帽吹将去”一句,表现出对身份与地位的无所谓,体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接下来的“且对黄花邻取香”则以菊花象征重阳节的传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随着情感的转折,诗人感慨“世事漫劳三太息”,长叹之声中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无奈,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英雄豪杰的失落感。最后一句“戏马高台久已荒”,则是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反映出一种时代的变迁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欢庆与沉思,展现出人生的复杂与深邃,赋予了重阳节更深刻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佳节欲酬须酩酊:在重阳佳节之际,想要尽兴畅饮。
  2. 东篱不记几飞觞:在东篱下,已不记得喝了多少杯酒。
  3. 从教乌帽吹将去:就算官帽被风吹走,象征着对身份地位的无所谓。
  4. 且对黄花邻取香:我只想和邻居一起对着菊花,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5. 世事漫劳三太息:世事让我不禁长叹三声,感慨万千。
  6. 人生宽破百重阳:人生的广阔却让我在这重阳节中迷失。
  7. 英雄盖代今何在:如今的英雄豪杰都在哪里呢?
  8. 戏马高台久已荒:昔日表演的高台如今已然荒废,映衬时代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觞”比喻饮酒的快乐与忘我。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 象征:菊花象征重阳,反映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饮酒的描绘,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英雄的怀念,探讨了欢庆与沉思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节:代表节日的欢乐与团聚。
  • 东篱:象征隐逸与自然,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黄花:菊花,传达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 乌帽:象征官职与社会地位,反映出对身份的思考。
  • 高台:象征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日集客》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锡畴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东篱”是指: A. 山林
    B. 河边
    C. 东边的篱笆
    D. 田野

  3. 诗中“英雄盖代今何在”的意思是: A. 英雄都在身边
    B. 英雄已不在
    C. 英雄刚刚出现
    D. 英雄正在战斗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出隐逸生活与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登高》:表现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吴锡畴的《九日集客》与陶渊明的《饮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但前者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后者则更倾向于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享受。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吴锡畴的作品及其时代的诗歌。
  • 《陶渊明集》:提供陶渊明的诗歌背景与解析。
  • 《杜甫全集》:对比杜甫与吴锡畴在诗歌中的主题与风格。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座中咏蝉分韵得饥字 自建邺归至绩溪迂路观石照 子陵钓台 濯足五溪城 重阳客中 浙江姚楼观水月 昭君怨 张丽华墓 张丽华墓 赠谒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弥天盖地 揽权怙势 百样玲珑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手字旁的字 清身洁己 死轻鸿毛 极睇 保管 齲字旁的字 彑字旁的字 连明彻夜 始愿 臣字旁的字 草字头的字 包含缘的成语 包含铃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