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0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4:33
上方双桧郁岧峣,不逐祯明玉树凋。
云拥鹤巢溟海暗,火枯龙骨艮宫摇。
深根入地应千尺,老干擎天已十朝。
夜半木精听说法,昔年亡国恨都消。
这首诗描绘了两棵高大的桧树,苍翠挺拔,不随风雨而凋零。云雾环绕着仙鹤的巢穴,苍海深沉而神秘,火焰似乎已熄灭,摇晃着龙骨的艮宫。树木的根部深入地下,仿佛有千尺之深,古老的树干已经支撑了十个朝代。夜半时分,木精在耳边传授佛法,昔日的亡国之恨在此刻都已消散。
作者介绍:钱岳,元代诗人,生于元朝末年,其诗风以清新、俊逸著称,常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人生的感悟。他的作品多有哲理性,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历史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桧树的坚韧与长寿,表达对过往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冀。诗中蕴含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这首诗以高耸的双桧为中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历史的沉淀。诗人通过双桧的描绘,引出了自然的雄伟与人类的渺小,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受。前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桧树的独特魅力,与旁边的玉树形成鲜明对照,象征着坚韧与脆弱的不同命运。接下来的描绘则将视野从树木扩展到云海,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自然环境,同时暗示着人类无法掌控的命运。
“深根入地应千尺,老干擎天已十朝。”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桧树的根系之深,象征着它的坚韧与历史的悠久。诗人似乎在通过桧树的形象,寄托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坚守,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
最后一联以“夜半木精听说法”引导出一种哲理思考,木精的说法仿佛在教导人们放下过往的仇恨,回归内心的宁静。这种哲学思考让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如“云拥鹤巢”与“火枯龙骨”的对比,以及“深根入地”的夸张,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的自然力量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该诗中的双桧象征什么?
A. 脆弱
B. 坚韧
C. 美丽
D. 短暂
“昔年亡国恨都消”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望
B. 释怀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