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8:54
夏景
炎宵恶明烛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畏日才宵匿,
谁教烛又添。
明虽无可恶,
看得故成炎。
漏永风如禁,
膏残饮未厌。
万枝何用许,
一点有人嫌。
蛾命那知惜,
虫花懒复占。
吴牛应自笑,
何事畏银蟾。
夏天的夜晚本来就令人厌烦,谁又让蜡烛的光亮变得更加刺眼?虽然光明并不可恶,但看得多了,心中自会感到炎热。漏水的声音如同禁锢,油脂的残余饮品我还未厌倦。万枝树木何必多余的承诺,一点光亮反而让人嫌弃。蛾子的生命又怎能懂得珍惜,虫子和花儿懒得再去占有。吴牛应该自嘲,何必畏惧那银色的蟾蜍?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于宋代,擅长诗词,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作品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夏季,诗人通过对盛夏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炎热的厌倦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这首《夏景》通过对夏夜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诗中对光亮的厌烦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开头两句“畏日才宵匿,谁教烛又添”,直接点出夏季夜晚的炎热,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既想逃避又无法摆脱的矛盾心理。接下来,诗人用“漏永风如禁”形象地描述了夏夜的压抑感,仿佛连风也被禁锢,令人窒息。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生命的哲思,“蛾命那知惜”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最后一句“吴牛应自笑,何事畏银蟾”则是以幽默的口吻反讽那些因小事而感到恐惧的人,传达了一种洒脱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夏夜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生命的哲学反思,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谁教烛又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赞美光明
B. 讨厌光亮
C. 对光明的渴望
D. 无所谓
“蛾命那知惜”的意思是:
A. 蛾子懂得珍惜生命
B. 蛾子的生命短暂,不懂得珍惜
C. 蛾子是人类的朋友
D. 蛾子非常聪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