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8:53
殷有贤大夫,黄发眉双白。
男女欲不绝,饮食谷不辟。
四十九室家,五十二嗣息。
岂是山泽癯,咽漱炼精魄。
广成云道本自然,有人得之同寿域。
君不见孔子窃比我彭,老彭之寿称以德。
在殷朝有位贤德的大夫,年纪虽老,头发和眉毛却依然如雪。
男女之间的情感并未中断,生活的饮食也不曾缺乏。
他有四十九间房屋,育有五十二个子孙。
难道他是山林间的隐士吗?他通过咽漱和炼精来延年益寿。
广成子所说的道理本来就是自然的,有人因此获得了与天同寿的福分。
难道你没有看到孔子曾经称赞我彭祖吗?老彭的长寿被赞誉为德行的体现。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书法家,字次公,号白石,晚号白石道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表现出对道教的推崇与对人生的思索,作品多具哲理性。
《签铿词》创作于元代,文人对长寿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常常成为诗歌的主题。此诗表达了对贤德之人的赞美,并探讨了长寿的哲学。
《签铿词》是一首融合了道教思想与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开篇便提到贤大夫的形象,通过对其长寿的描述,引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贤德之人安逸而充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男女欲不绝,饮食谷不辟”一句,强调了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与丰盈的物质条件,这在传统文化中常与长寿相联系。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长寿的探讨,诗人质疑隐居山林的人生方式,强调通过修炼与自然和谐共处来获得长寿的智慧。这种观点体现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即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诗中提到孔子与彭祖的故事,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使诗歌的哲理更加深邃。彭祖的长寿被视为德行的象征,提示人们在追求长寿的同时,更应重视品德的修养。整首诗如同一曲和谐的乐章,既有对长寿的赞美,又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探讨了贤德与长寿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修养与自然和谐对生命的延续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追求理想人生的哲学思考。
杨维桢的《签铿词》主要赞美什么样的人物?
A. 贤德的大夫
B. 隐士
C. 官员
诗中提到的“咽漱炼精魄”是指什么?
A. 吃药
B. 修炼养生
C. 出山隐居
“孔子窃比我彭”中的“我彭”指的是谁?
A. 孔子
B. 彭祖
C. 杨维桢
答案: 1.A 2.B 3.B
比较杨维桢与陶渊明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都对理想人生有深入的思考,但表现方式略有不同。杨维桢更注重道德与长寿的关系,陶渊明则强调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恬淡。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的追求,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