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如梦令》

时间: 2025-05-02 04:06:19

诗句

一夜蟠桃吹坼。

刚道有人偷折。

幸自没踪由,无奈蝶蜂胡说。

胡说。

胡说。

方朔不须耳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6:19

原文展示:

如梦令
朱敦儒 〔宋代〕
一夜蟠桃吹坼。刚道有人偷折。
幸自没踪由,无奈蝶蜂胡说。
胡说。胡说。方朔不须耳热。

白话文翻译:

一夜之间,蟠桃树的花瓣纷纷落下。刚说有人偷摘了桃子,
幸好那人没有留下痕迹,却无奈让蝴蝶和蜜蜂胡乱议论。
胡说,胡说,方朔不必在意这些闲言碎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蟠桃:一种传说中的神话水果,象征长生不老。
  • 吹坼:指花瓣被风吹落。
  • 偷折:指偷偷摘取。
  • 踪由:踪迹和来由。
  • 蝶蜂:蝴蝶和蜜蜂,代表小动物。
  • 方朔:古代传说人物,指代世俗的闲言。

典故解析:

“蟠桃”源于《山海经》等古典文献,传说是西王母所种的仙桃,吃了可以延年益寿。方朔在《史记》中被称为方士,常用来指代对待世俗闲言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宋代词人,擅长婉约词风,与李清照、陆游等人齐名。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流畅。

创作背景:

《如梦令》创作于诗人生活的某个特定时刻,表现了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名利和闲言的态度。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是一首充满恬淡情绪的词作,诗人通过蟠桃花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世俗闲言的淡然态度。首句“一夜蟠桃吹坼”描绘了春夜的静谧与美丽,蟠桃的花瓣如梦般飘散,给人一种瞬息万变的美感。接下来的“刚道有人偷折”则引入了对他人言论的关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逐和对非议的敏感。最终,诗人以“方朔不须耳热”来回应这些闲言,显示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强调对外界纷扰的无所谓。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从对美的向往转为对流言的超然,彰显了诗人对生活的洞察和对内心的把握。朱敦儒以简练的语言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夜蟠桃吹坼。”
    描绘夜间的静谧与花瓣的飘落,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2. “刚道有人偷折。”
    提及偷摘的传言,体现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人情世故的敏感。

  3. “幸自没踪由,”
    说明偷摘者并未留下痕迹,表达了一种侥幸和安慰。

  4. “无奈蝶蜂胡说。”
    反映了他人闲言的无奈,暗示对流言蜚语的无力感。

  5. “胡说。胡说。”
    重复的词语加强了对流言的否定,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态度。

  6. “方朔不须耳热。”
    用“方朔”来比喻,强调不必在意外界的评价,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俗闲言比作蜜蜂和蝴蝶,生动形象。
  • 对仗:词句对称,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重复:通过“胡说”的重复强调轻视外界看法的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流言蜚语的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从容与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蟠桃:象征美好、珍贵的事物。
  • 蝶蜂:代表着世俗的流言和闲话。
  • 耳热:象征人们对闲言的敏感与在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蟠桃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美好
    • C. 权力
  2. 诗中的“胡说”重复几次?

    • A. 一次
    • B. 两次
    • C. 三次
  3. 方朔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诗人
    • B. 世俗闲言
    • C. 不在意的态度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感情的细腻思考,但更侧重于对往昔的怀念与感伤,而朱敦儒则以轻快的语调呈现对流言的无所谓,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朱敦儒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江月 其二 和张文伯腊日席上 凤箫吟/芳草 和子厚弟九日登魏文振亭园七首 过含山邮亭和子厚弟壁间韵三首 和孔纯老按属邑六首 和子厚弟冬至即事 送秦德久守安丰 和周少隐实录院对竹三首 晓解糁潭追和张文潜白沙阻风 边公式周表卿侍郎同年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肀字旁的字 陈篇 单人旁的字 映照 一秉虔诚 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费尽心思 蟠龙 朋坐族诛 时运则存,不用则亡 唯马首是瞻 孽嬖 齊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山字旁的字 轻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