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4:57
祖席前字(送王涯徙袁州刺史作)
作者:韩愈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在洛阳的桥边,祖父的席子依然在那里,我和亲友们一同感到忧伤。
山野在晴朗的日子里显得格外青翠,霜降的清晨,菊花开得鲜艳。
我写信寄托思念的情感,酒杯中含着即将离别的苦涩。
淮阳的朋友们知道我对他们的情谊,希望你们早日回到船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祖席”与“亲交”反映了古代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野晴山簇簇”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图景,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意蕴深厚著称,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作者的好友王涯被调任袁州刺史之际,韩愈对此次分别感到惋惜,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与祝福。
《祖席前字》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送别诗。诗的开头,韩愈通过描绘“祖席洛桥边”的场景,唤起了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接着,诗中描绘了晴朗的山野与鲜艳的菊花,构建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书寄相思处”和“杯衔欲别前”两句,直接表露出即将别离的惆怅与不舍。诗人不仅在情感上深切体悟离别的苦楚,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友情的珍贵和人情的温暖。
最后一句“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体现了对友情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整首诗在送别的主题上更加饱满,充满了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结合。
逐句解析: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描述在洛阳桥边,祖父的席子仍在,暗示亲友的聚会,心中却充满了忧愁。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以自然景色衬托情感,晴朗的天气与霜晨的菊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表达思念的情感,写信寄情记忆,而酒杯中则充满离别的惆怅。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对朋友的情谊充满信心,希望他们能早日归来,传达了对友情的期盼。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时刻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韩愈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祖席”指的是:
A. 祖父的席子
B. 酒席
C. 书信
“杯衔欲别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惆怅
C. 期待
“淮阳知不薄”中的“知”是指:
A. 知道
B. 知识
C. 认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