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5:01
作者: 杨圻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欢成恨成,钟情薄情,算来都是飘零,真不分不明。
酒醒梦醒,风声雨声,一更听到三更,又四更五更。
欢喜与怨恨都已经形成,热情与冷淡也同样存在,算起来都不过是飘零的感情,真真假假难以分清。酒醒了,梦也醒了,风声与雨声交织着,一更听到三更,又四更五更,时间悄然流逝。
作者介绍: 杨圻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感情脆弱的感慨,作品多以抒情为主,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可能通过酒和梦来逃避现实中的痛苦与烦恼,表现出对感情的迷惘与对人生的思考。
《醉太平》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思的诗作。开头两句“欢成恨成,钟情薄情”,通过对立的情感状态,表达了人生中感情的复杂与无常。诗人用“飘零”来形容这些情感的虚幻,仿佛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流逝。接下来的“酒醒梦醒”,则是对现实的清醒与觉察,从梦中醒来,面对的是风声雨声的冷酷。
时间的流逝在诗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从“一更听到三更,又四更五更”,不仅表现了夜的漫长,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奈。诗人在此时此刻,似乎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感叹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虽然是短暂的,却是如此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无奈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感情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通过对比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情感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人以酒与梦为媒介,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惘。
诗中“欢成恨成”表达了什么情感?
“酒醒梦醒”中的“醒”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提到的“一更到三更”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
以上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与《醉太平》存在相似之处,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感情的深刻理解。